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即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分为创新、发展、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随后,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研究领域,产生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区域产业结构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演变成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图2-5 产业转移图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区域产业结构决定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地区产业经济现状,特别是主导产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决定着区域的产业结构,因此产业梯度转移的本质是主导产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而形成的区域产业转移。
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主要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产业组成,表明该区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划为高梯度区域。该理论还认为,创新活动多发生在高梯度区域,是决定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另外,对于任何一个地区,中经研究认为可分为知识创新区、技术创新区和生产制造区。知识创新区由于具备政治、经济、文化、人才、信息、教育、科研和配套等优势,因此通常认为它是创新程度高、产业梯度高的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主导产业在生命周期所处阶段的变化,主导产业将逐渐从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
图2-6 产业梯度转移图
1.产业梯度转移模式
戴宏伟、王云平认为,按照不同的视角,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四种模式:
图2-7 产业梯度转移模式
(1)扩张性产业转移和衰退性产业转移
根据产业转移的性质,可以将产业转移分为扩张性产业转移和衰退性产业转移。扩张性产业转移是指本地产业仍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采取向周边地区扩张性建厂或与周边地区的企业进行协作等方式而进行的产业整体或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衰退性产业转移则是指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向外转移。
由于二者的目的及出发点不同,因此其产业转移的途径、方式就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衰退性产业更多地表现为产业整体的、彻底的转移,而扩张性产业转移则更多表现为产业部分的、渐进式的转移。
(2)产业整体转移与部分产业链的转移
产业转移可以以整个产业全部迁移的方式向外转移,也可能是逐步向外转移部分生产环节,最后扩展至整个产业。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是产业整体转移还是部分产业链的转移,既取决于产业转出方属于扩张性产业还是衰退性产业,也取决于转移方的战略目的和承接方的承接能力等具体情况。
(3)技术转移与资本流动
生产要素流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其中,技术转移与资本流动对于产业转移的作用尤为重要。总的来说,产业转移的实质和关键问题是资本转移,资本的流向往往决定产业的转移方向,投资方所考虑的成本、收益等因素也正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此外,技术转移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技术转移的程度反映了产业转移方对产业承接地区的投资信心和重视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转移的深度和成败。
(4)企业协作性产业转移与并购性产业转移
一个地区的企业出于与周边地区企业进行协作、降低成本的目的,会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如技术合作、合资、OEM等方式。另外,企业并购成功后,为了提高被并购企业的竞争力,并购方也会有目的地向被并购企业转移技术、资本、管理力量等,在转移过程中也往往伴随着产业环节的转移。
2.产业梯度转移过程
王德禄认为,产业梯度转移的效应通过企业价值链的不断分解和区域个性化的再度集聚,集中体现在极化效应和扩张效应上。
极化效应是指现代生产不断向条件优越的核心区域集中,进而产生巨大的集聚规模效应,即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核心区域的市场容量大,竞争能力强,产业的关联带动性大,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将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
扩张效应是指随着核心区的发展,配套产业方面的要求更高,同时劳动力成本和其他成本也日益上涨,因而向外围区域扩张是必然选择;再者,任何产品与技术均有生命周期,处于老化与退化期的产品、技术在核心区域缺乏竞争力,但在外围区域却能通过降低成本重新焕发竞争力。
朱跃军、姜盼认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高端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而导致的回流压力;其次,低端制造业面临后发经济体的挤压竞争;再次,服务业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
张继焦认为,以中国为例,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国际上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加快了轻纺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难得机遇,极大地促进了机电产业发展和出口。第三次是世纪之交,我国抓住加入WTO带来的新机遇,新一轮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向我国转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福建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信息产业基础。
目前,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转移趋势主要有两点:
(1)我国产业正加速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唐智敏、陈福生认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之土地、劳动力和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必然。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越过初级工业化阶段,开始迈入高级工业化阶段,需要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加工工业和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
(2)中心城市向外围中小城市产业转移
近年来,全国各中心城市在产业规划上都提出了“腾笼换鸟”,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目标。我国的传统制造业,比如食品加工、家居建材、机械加工等产业,是典型的向外转移产业。在中西部中心城市,这些产业往往就近转移,周边的中小城市成为这些转移产业的重要承接地。
产业转移理论是产业定位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于产业地产项目,尤其是标准厂房项目,其招商目标是有选址需求的企业。企业产生选址需求的原因除了需要扩张建新厂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寻求更低的运营成本和更优的政策,而这遵循的就是产业转移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