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互联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1.4.1 教育由线下向线上发展
图1-1所示为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给出的2018年在线教育各领域用户使用率,其中高等/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培训及K12教育占比较大,是需求旺盛的领域。

图1-1 2018年在线教育各领域用户使用率
图1-2所示为2014—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在线教育市场规模逐年上升,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率。

图1-2 2014—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
图1-3所示为互联网+教育的行业图谱。在职业教育方面,2015年2月,“网易云课堂”上线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微专业,每门微专业都根据热门工作岗位需求进行定制,用精练的课程体系来确保用户能掌握某一岗位的技能。在高等教育方面,2014年,网易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推出了中国大学MOOC,其以建设顶尖中文慕课平台为宗旨。同年4月和6月,紧跟移动化浪潮,中国大学MOOC 推出Android 和iOS 客户端,而后其增设讨论区、引入SPOC、上线职教频道等动作,则分别解决了传统MOOC 在互动性、完成率、实用性上的缺陷。

图1-3 互联网+教育的行业图谱
2015年,百度改变了从前以泛知识产品和核心教育产品两大类产品为核心的发展路径,转而以用户年龄为分界点,主攻K12领域的学生用户与18~30岁的偏职业群体。在K12领域,由“百度知道”孵化出的产品作业帮在2015年动作不断。作业帮是百度针对中小学生的题库应用,上线时曾被认为是“垂直教育版的百度贴吧”。随着猿题库、学霸君、一起作业网等同类应用的不断上线,K12题库应用市场呈现白热化的竞争态势。
拥有QQ、微信两大社交产品的腾讯,在2015年7月率先推出以校园号为载体的QQ智慧校园,并在五所高校开展试点。QQ 智慧校园涵盖学校的信息安全、学校管理、教务教学、校园生活四方面,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同年10月,腾讯又以微信为基础,发布腾讯智慧校园,旨在为各类学校提供一体化互联网智慧解决方案。其分为幼儿园版、中小学版、高校版三个版本。除了依靠本身产品布局,腾讯还以投资的方式,弥补了自己在题库和O2O 领域的短板。
淘宝教育是阿里巴巴在线教育布局的唯一核心自有产品,其前身是“淘宝同学”。升级后的淘宝教育延续了阿里巴巴的电商基因,除了青白相间的页面色调不同,页面的其他设置与淘宝网别无二致。其课程数量、类别都比较丰富,而且像“聚划算”“秒杀”等促销方式也在淘宝教育上屡见不鲜。淘宝教育还上线了“乡村云端计划”,通过公益的在线直播课的方式,将城市里优质的教育资源与缺乏师资的农村进行对接。
2015年4月,新东方先是与国外在线教育巨头Coursera 开启战略合作,紧接着战略投资了机器人教育平台“乐博乐博”和成立了新东方百学汇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这两个项目也成为新东方的素质教育空间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新东方在线正式发布B2B 业务品牌——“新东方教育云”,全面整合旗下B2B 业务,开启品牌化之路。2015年6月,新东方再次调整旗下业务布局,整合集团的国内项目管理中心、新东方在线的国内考试项目部和各个新东方学校的国内部,成立了新的国内大学项目事业部。另外,新东方与ATA的合资公司职尚教育旗下的在线职业教育网站“直上”也如期上线。
总之,传统教育机构一方面希望借助在线教育契机开拓线上业务,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互联网力量优化升级线下业务,并借助O2O 模式撬动在线教育市场。
1.4.2 教育成为移动端应用的生力军
智能终端的普及率逐年提高,2010—2018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如图1-4所示。手持智能终端的极大普及使得移动学习(M-Learn)成为新兴的教育战场。移动学习是指利用现代通信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远程学习。
采用移动学习方式,把课程划分成精心提炼的章节,分段按时推送,对学生来说非常灵活方便。无论是在出差路上,还是在机场车站;无论是等候间歇,还是片断时间,随时随地打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登录移动学习平台,学生就可以方便地浏览最新资讯、阅读新书、学习课程。
虽然移动学习从诞生到今天没有多长时间,但相关的研究项目已经有很多了。除了英国的The Open University、德国开放大学(The German Open University)、NKI 等远程教育机构,还有Ericsson、Nokia 等通信巨头,以及一些专门的组织在开展相关研究。如欧盟委员会IST(Information Society Technologies)机构资助开展了“泛欧移动学习研究与开发项目”(A Pan-Europe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me);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M-Learning 会议是由“MOBIlearn”和“M-Learning”两个项目组(都是由欧盟委员会资助)发起的MLEARN 年会,会议的参与者主要是所有对利用移动(或无线)设备、网络进行学习感兴趣的人士,包括移动学习的实施者、内容与服务的提供者、软硬件技术的开发者,以及相关的研究人员。

图1-4 2010—2018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
可见,虽然目前在线教育的主战场仍是计算机端,但基于移动终端的优势和多屏互动教学方式应用范围的扩大,学生不必再局限于计算机前,而是可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随着4G 网络的普及,移动学习用户增势明显,移动学习将逐步成为在线学习的普遍形态。
1.4.3 教育科技的持续革命
迅速发展的自适应学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仍在持续向教育领域注入新的能量,推动互联网+教育不断深化发展。
1. 自适应学习技术
如果要评选近年来的教育技术热词,非自适应学习技术莫属。根据技术专家的观点,自适应学习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自适应测试、自适应测量和自适应学习三个阶段。自适应测试阶段可动态调整题目,并能够准确反映被测试者的水平,但不能深入到知识点的层面,从而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自适应测量阶段运用更细致的标签和复杂的算法来找到学生在知识点和能力上的缺陷,但无法做到真正的“解决问题”;自适应学习阶段则在发现问题后,能够通过精确的内容推送来解决个性化问题。当然,自适应学习技术目标的最终达成,还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力量。
2. 人工智能技术
与人类相比,机器的智力水平还很低,但其进步速度十分可观。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能够为人类提供很多服务,包括对教育的辅助。机器人可以用于儿童的交流、陪伴和学习过程。2015年,日本软银正式对外发布了情感机器人Pepper;海外教育项目ARTIE 更是直接将机器的情感识别应用到教育场景中。
3. 虚拟现实技术
随着各类或高端或廉价的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相继面世,虚拟现实教育项目将开始小规模落地开班。虚拟现实技术将抽象内容进行生动化表达,以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程度。
4. 语音技术
目前语音识别的准确度已经由85%左右上升至95%以上。除了科大讯飞、云知声等传统的语音技术厂商,新东方、网龙、立思辰等教育龙头和一些上市公司也纷纷开始进军语音技术+教育领域。
5. 大数据技术
马云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大数据的作用,甚至提出了DT(Data Technology)时代的概念,公开表示“人类正从IT 时代走向DT 时代”。教育行业的“大数据”仍然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数据的复杂程度导致的。学习行为的多样性、人类思考过程的内隐特征,以及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复杂场景,都增加了大数据技术发挥作用的难度。但是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大数据技术将为我们提供学习革命的契机。
1.4.4 “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不容低估,它对教育观念的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或者说它在摧毁所有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新教育生态,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旧教育生态毁灭、新教育生态重建的时期。“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使得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获取成本则大幅度降低,这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互联网+教育给教师带来的机遇
无论是担任在线课程的主讲教师,还是以学生身份旁听其他教师的课程,教师已经无法像以往一样仅仅做一个知识传授者,而要兼具不同角色。现代教育中的教师必须同时担任知识专家、课程组织者、课程教练及课程学习者这四个角色。在线课堂是一座桥梁,把课堂与社会联通起来,让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跨地域、跨时区相互观摩、学习和合作,实现教学相长。可见,互联网+教育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
2. 互联网+教育给教师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教育颠覆了教与学的主从关系,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和网络共同主导这样一种全新的三角关系。在传统课堂上,教学多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并交由教师批改讲评。而在在线课堂上,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课程、阅读相关材料、完成相关练习题来自主完成知识学习。学习完课程内容之后,学生可提出问题并在论坛上发布。教师会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提供在线答疑,并针对不断反映的问题来安排下一步教学活动。这时,教师就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者,同时还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需要旁听学生的讨论,适时进行引导,在必要时参与学生的讨论。
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得到很多人的推崇,主要是因为它兼顾了整体学习和个体学习的教学形式,在最大限度地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保证了整体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的工作流程,将备课的重点从研究教学内容转移到研究学生及其提出的问题上。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部分取代了教师的作用。例如,教学视频取代了课堂授课,在线教学系统取代了考勤和作业评判。教师目前的工作辛苦而烦琐、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需要掌握前沿知识和更先进的教育理念,这些都要求教师能面对挑战并尽快转变自己,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导。
3. 教师应积极面对互联网+教育
信息技术是教师的利器。可汗学院的创始人可汗认为,互联网教学平台提供的在线教育服务不仅不会使教师失业,而且能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自主权。例如,在线教学平台除了教学视频,还有相应的习题、测验。通过习题和测验,教师能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丰富的在线课程为教师提供了免费的学习观摩机会,海量的教学资源也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大数据技术能使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使教学工作更主动、更有效率。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面对这一时代潮流。在新的时代,教师个人的知识独特性将成为核心竞争力。教师应积极面对互联网+教育,以开放的心态去把握这次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获得巨大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