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提升语文课的育人效能
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厚重情怀。而语文课程是红色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将红色基因注入学生的灵魂中,挖掘那些“曾经”的故事,发挥其效能。
教材注入红色,育人载体展新篇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教材则是立德树人的载体之一。传承红色基因,语文教材的选编至关重要。
据教育部消息,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由教育部主编的语文教材实现全年级全覆盖。统编教材中,加大了红色经典比重,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旨在让青少年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牢记历史,立足当下,感悟责任与担当。
小学篇:《灯光》一文中从郝副营长身上看到了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看到了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读出了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感受到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还有一群英雄人物:《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五壮士,《小英雄雨来》中的雨来……学生从表现英雄壮举的感人文字中,感受他们的英雄气概,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朱德的扁担》《金色的鱼钩》,则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
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从《长征》《青山处处埋忠骨》中能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毛主席在花山》表现了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这是毛泽东一贯的思想,一贯的作风。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有了英雄却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革命英雄的情感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当代青少年继承和弘扬。
初中篇:七年级下册收录了《邓稼先》,八年级下册《纪念白求恩》中有位毫不利己,具有革命主义奉献精神的白求恩;《黄河颂》《沁园春·雪》,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气概的歌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信心,表达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八年级下册的《回延安》,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最后一次讲演》中敢为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奋力拼搏、浩然正气的精神;九年级上册的《我爱这土地》,借用象征手法书写自己内心最真挚的爱国情感,以及对祖国大地的眷恋之情;《梅岭三章》,表达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诗歌的优秀代表作品。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的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进行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领袖人物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高中篇:《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和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采桑子重阳》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小二黑结婚》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区的重大变化。《井》是现代诗人杜运燮于1944年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写于抗战年代,诗中借人格化的“井”塑造了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生命形象,并以井喻人,赞扬勇于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红旗谱》讲述了“九·一八”事变时期北方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展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关键时期,同年2月,诗人满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毅然踏上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工作。穆旦的代表作之一《春》即创作于此时。诗歌收录进了高中语文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中。
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作品成了育人载体,通过这些教材,学生们从小学开始就能接受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了解过去的英雄形象,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我们唯有牢记这“红色”的历史,回顾过去,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教师注入情怀,育人方式三步走
课前:熟教材、明目标、理思路
对于将要学习的“红色教材”,语文老师在课前需要对教材做认真的思考,制定出教学目标,针对所学文体特点完成设计,了解教材语言,艺术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其中重中之重是感受情感律动。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继而把整节课的总体思路设计好。师生通过学习目标进行课堂互动,教学中语文老师切忌一言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课中:重教法、明态度、注情怀
红色的教材曾被网友认为已经脱离时代,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呼吁清理出语文教材中。其实不然,“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在红色经典的讲解中如何引领学生将传统与现代交汇,如何与时俱进地在红色文化、革命精神中汲取正义能量,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学所采取方法也尤为重要。
红色教材只是教育的载体,而语文教师的方法和态度,是否有这份情怀,才是为学生重燃时代变迁后对红色教材的热爱之火的关键。
语文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针对毛泽东的诗歌等可以通过阅读法,针对故事性强的文章如《小英雄雨来》《金色的鱼钩》等可以采用讲授法,请学生讲述、讲演、复述,甚至还可以用表演的方法进行演绎。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借鉴实践法的访谈、参观等方式亲临红色教育基地实地考察,通过写心得感受的作业方式让革命精神植根于学生的心中,将红色精神传承、发扬下去,进而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目前语文教师用得比较多的是电教法,即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程中融入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红色经典教育,更大程度的发挥强大的教育作用。
授课中,语文老师对待红色经典作品的教学态度和个人情怀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语文教师需要注意把握讲解分寸,避免机械说教,也不可戏说搞笑,应注意言语形式的把握。
课后:善总结、勤反思、找不足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讲透彻、讲生动、讲灵活,从而让红色经典渗透于学生心中,让学生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
通过讲授红色经典著作写下课后的感想,做出课后反思。要让革命精神植根于学生的心中,就先要深植于教师心中。所谓“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将红色精神传承、发扬下去,进而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红色基因根植于革命先烈之中,弘扬革命精神,让先烈们的精神得到弘扬,这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本意。
红色经典作品的需求始终不会过时,无论现在还是以后,因为它的精神早已融入人们的血液中。红色基因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方向和道路。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讲透彻、讲生动、讲灵活,从而让红色经典渗透于学生心中,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