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学中的民俗美
在教学中,我偏爱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最初,我自己也道不明,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我明白让我迷恋的是那文中恬静、幽美的山水风景,还有文中纯真的人性之“美”,其中最突出的还有那浓郁的民俗风情。
一切的美好就诞生于这遥远的小城。怀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热爱,沈从文用他那细腻而真挚的情怀,恬淡优美的的文字,精心描绘出一幅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边城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质朴、憨厚人性美的赞美和追求。
《边城》的情节很普通。它以撑船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互照应的田园牧歌情调,主要通过对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父子手足之间的爱等世态人情的细致镂刻,生动地展现出边城人的健康、优美和质朴的人性爱和人性美的。
就在这简单的故事中,渐渐流露出这小城独特的美及当地的民俗风情,也对故事中翠翠美好情感的发生做了很重要的环境铺垫。
有几处描写让人印象至深:每到特定的节日时,男女成群唱,成群舞。年轻人利用唱歌向心上人表达爱慕之情,是歌使男女结合起来,这里没有金钱、门第观念,无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何等朴素自由而又浪漫的风情!《边城》里面,老大天保走的是车路(托人说媒),得不到翠翠的芳心,可傩送走马路(月光下唱歌),只一晚,翠翠梦中的灵魂“漂浮”起来了。
与汉族相比,苗族人喜欢饮酒,迎春节更是要开怀畅饮。年轻人迎春节穿新衣,把礼物送到相好的女子家里。年轻的男女聚集在一起,吹芦笙,在月光下唱歌跳舞尽情欢乐。老年人也聚在一起,讲述各种光荣历史与渔农知识,诉说过去,展望未来。富有特色的湘西节日活动,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湘西人民生活。
还有端午节的那段描写:湘西也有自己特有的庆祝方式。在《边城》里,端午节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之一。“到了那天,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一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凡把船划到了前面一点的,必可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缠挂到某一人头上,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划完龙船之后,又有缚了红布条子的雄鸭,放在水中让人泅水去捉。不论谁把鸭子捉到,鸭子就是谁的了。虽然端午节不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但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欢离合也因此油然而生。
沈从文从小居住在苗、汉、土家族杂居的地方,那里交通阻塞,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在半原始的状态之中,因此保留了不少原始社会的风俗。在他醉心描写自然风景的同时,力图追求贯穿其中的安谧而迷人的生活情景,更着力于湘西文化的深层蕴含,如通过写节日活动、地方习俗、神话传说、民歌民谚等,为读者呈现出湘西地区特有而迷人的民俗风情画。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可以简单地说,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
边城中的本地居民的平日生活状态,传统节日活动,男女爱情的表达,无一不流露出当地的风情风貌。《边城》描写的端午节勾勒出一幅绝美的风俗图。纯朴的人民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态、激动的心情来感受这一天任何时刻的美妙之处。这种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湘西人民洋溢着乐观情绪的人生状态。人与自然、社会的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美丽的山水、健康的心灵、传统的节日,形成了湘西独特的人文景观。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民俗文化》里提到,民俗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它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并代代传承,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一个人从一出生,就在一个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中生活。语文是反映生活的,当然也包括民俗文化。我们学习语文,同时也能学习民俗文化。我们在学习中如果不加留意,就会失去很多了解各地民俗文化的机会,从而对中华民族的一些重要民俗事项和民俗文化没有更加亲切的感受和更加深入的理解。
除了语文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利用本地的优势,尤其学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了解本地民风民俗的绝好条件。当地的布依族、苗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习俗,饮食、服饰、语言文化都各有特点。文化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布置写作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婚丧嫁娶等民俗文化,通过这些让学生们感受节日文化和民俗的迷人之处,也能加深对其文化内涵和精髓的理解。
民俗文化囊括了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中国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高中语文课,除了语文的学科知识要学习,语文课更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对于语文课中出现的民俗文化现象和身边的民俗风情,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的记忆,而要在实践中去直观地感受和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