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合时宜
一天酒后,苏东坡捧着肚皮问身边的人:“你们谁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一女仆说都是诗文,苏东坡摇头,另一女仆说尽是机关,苏东坡又摇摇头。这时他的爱妾朝云回答:“先生这里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点头微笑。
在苏东坡心里,最懂他的人莫过于朝云,所以在朝云去世后,苏东坡亲手写挽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东坡(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豪放旷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宏富豪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书法更是“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其擅长画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作品。
在文学和书法方面取得卓著成就的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用他自己的话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少年得志,21岁进士及第,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让欧阳修赞叹不已。他之所以在官场中屡遭贬放,终不得志,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始终抱着读书人的良知与操守,在钩心斗角、错综复杂的宦海中不愿意见风使舵,更不屑做些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行径。他对自己的总结是:“受性刚褊,黑白太明,难以处众。”
苏东坡常与高僧来往,他与好友佛印的趣事广为流传。或许正是受佛印的影响,他才进入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境界。即便在官场中几经沉浮,饱受挫折,他依旧在文学书画方面取得了旷世瞩目的斐然成就,且能于其中练达出乐观豁达、淡然寡欲的情怀,并坦然接受和享受这种于世俗的“不合时宜”。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很多人皆在追名逐利的世俗中挖空心思地满足自我贪欲和虚荣之心。为了维护和保全自己的权位与名利,攫取更多的财富,他们明争暗斗,排除异己,欺上瞒下。在此情形下,那些为官清廉、刚正不阿、黑白分明、坚守正义的人实难践行己愿,往往显得格格不入,甚至遭到排挤和打压,正如苏东坡。
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意思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清明、民风正气,人们就应该通过努力使自己享有更富足的生活。如果这个时候还是贫穷或低贱,那么就意味着没有努力或努力不够,即是一种耻辱。反之如果国家政治黑暗或歪风邪气横行,此时如果还想着要高官厚禄或腰缠万贯,定是与不正之风同流合污所得,更是一种耻辱。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此八苦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人性中的“贪、嗔、痴、慢、疑”五毒所致。因为贪,所以要满足自己的私欲;因为嗔,所以怨恨一切不利己的人或物;因为痴,所以善恶不分,是非不明,颠倒妄取;因为慢,所以看不清自己,炫耀名利,虚荣攀比;因为疑,所以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否定他人。而这五毒即是俗世中导致歪风邪气和钩心斗角的根源所在。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在提倡“修”,修身,修养,修为。之所以要修,就是因为人性中存在着这些邪恶的因素,从而导致不和谐的现象发生。如果大家都能洁身自好,消除掉人性中诸如贪嗔痴慢疑等的不良根性,能以仁爱为心性,以利他为原则,以奉献为基础,做光明正大之人而非鸡鸣狗盗之事,即可实现世有道、邦有道、民有道。
我必须承认这种想法只能作为想法,只可要求自己去做,实难渴望人人如此。如果世人都能如此去想去做,“修为”二字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更没有了辛弃疾“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写道:“莫入红尘去,令人心力劳。”可见世间之事皆于人心之繁杂险恶,足以令人身心疲惫、心力交瘁。苏东坡更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虽然清风明月与红尘俗世不合时宜,倒也不失为是一种态度,而且意境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