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从挪威的小木屋开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却道故人心易变

在和维特根斯坦相遇一年以后,罗素就已经在心目中把维特根斯坦当作自己的接班人了。维特根斯坦的姐姐赫尔闵曾从罗素口中听到这样一句让她异常惊讶的话:“哲学将会因为您的弟弟的存在而迎来下一个重大的发展。”

然而到了1913年,两人之间的思想裂痕就已经渐渐明显起来。《逻辑哲学论》完成以后,罗素为维特根斯坦写了导言,并促成了该书的出版,但维特根斯坦认为罗素一点也没有理解自己的意思。对于《逻辑哲学论》,罗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对于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研究》,罗素则认为它毫无价值,只是些茶余饭后的闲话而已——他不能理解,那是维特根斯坦在用日常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来治疗哲学的疾病,这种疾病的患者包括罗素,也包括维特根斯坦自己。当然,这是后话。

到了20世纪40年代,维特根斯坦在一封信中这样提到罗素:

他油腔滑调而且肤浅,尽管仍然像往常一样敏捷而有才华。

那一次也许是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了。

在维特根斯坦的一生中,他很难与人保持长久的友谊。按照罗素的说法,他与维特根斯坦的破裂是由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在后者看来,更重要的不在于是不是逻辑学家,而在于是不是人。他说:“如果我还不是真正的人,我怎能做个逻辑学家!”而他对于别人最大的恭维也就是说“他像一个人”。他重视的是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尤其是表现在道德和信仰方面的力量。维特根斯坦与别人的持久友谊一般是这种情形:类似的道德和宗教观点形成共同的基础,然后一同演奏乐器,散步谈话。在大部分情况下,哲学问题只是顺带地提到。

从下一章开始我们将进入《逻辑哲学论》的世界。在那里面,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互相影响以及两人的分歧都会变得明白起来。当然我们还将看到,对于那些“更重要”的问题——伦理,美,幸福,人生的意义,维特根斯坦是怎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