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明朝打卡生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故宫千房没厕所,一言难尽的明朝如厕习俗

关于古人如何如厕的问题,不少人都很感兴趣,比如有一个流行的问题:故宫八九千间房子,为什么没有一个厕所?难道宫里的人都不用上厕所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故宫的第一任房主——明朝皇室为什么不在自己家建厕所?

其实,原因无非是出于安全、卫生两方面考虑。厕所是一个比较私密的空间,如果有刺客埋伏,往往能够实现一对一的刺杀,豫让刺杀赵襄子选择的地点就是厕所,可见古今一理。紫禁城住着上千口人,这些人每时每刻都需要解决内急,如果到处建厕所,在没有下水道系统的明朝,上百个厕所的味道让人无法忍受,这无疑更影响卫生。

因此,明朝皇宫解决内急的厕所便被三大起夜“神器”——夜壶、尿盆和恭桶(马桶)取代。宫里人解决内急都用这三大神器,只不过地位越高,神器也就豪华。

帝后都有自己的移动马桶,随叫随到,完事之后用香木屑掩盖污秽之物,直到没有一丝异味时才能送出去处理掉。妃嫔们也有专门的便桶,叫“官房”,规格差点,便桶里用香灰掩盖难闻气味。她们方便之后,会立刻有专人清理出去。

宫女太监们怎么上厕所呢?答案是带马桶的公厕。根据《明宫史》记载,在乾清宫门围墙之内、慈宁宫西第等处,都有公厕,那里有特制粪桶。每天凌晨时分,自有太监把宫内各居所的污秽之物从安定门运出城去,这些太监有个特殊的称号——“净军”。出城之后,一车一车的粪便可不能随便倾倒入河或就地掩埋,而是被送到周郊农村。

中原汉人的如厕文化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形而且完善,此后上千年竟一直没有太大变化,汉朝人蹲坑,明朝人也蹲坑;唐朝人用马桶、尿盆,明朝人还是用马桶、尿盆。想来,中国的厕所一直没有进化到抽水马桶,或许还是与农耕文明有关——排泄物都拿来当肥料了。

说完权贵,我们再来看看普通人家的茅房是什么样的。

明朝茅房的特点是:坑位比地面高,下面放着粪车,满了之后就拉走。由于这种粪车比较大,要几个月才能装满,所以平时“香飘万里”。适应了自家的茅厕后,又有一个问题来了?出门在外忽然内急,有公厕吗?答案是有的。

《周礼》记载,我国周代时就有建在路旁的路厕,后来出土的汉代的陶制厕所模型也证实了公厕早已有之,而且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分男女了。当然,这些还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公厕,而明代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厕是有据可查的。

明 佚名 《北京宫阙图》

明朝最早的公厕也是路厕,而且是收费的。后来有一个叫作穆太公的乡下人,建了不收费的公厕,从而改变了花钱如厕的局面。

话说穆太公进城的时候忽然觉得内急,就求助于城里道路边上收费的“粪坑”(收费厕所),解决完内急后,穆太公的脑子重新精明起来,看着人数不少的出恭者,穆太公决定自己出资建“粪坑”!

说干就干,穆太公立即将自家门前的三间房屋进行改造,并请秀才给公厕提了个雅名——齿爵堂。为了吸引客流,他出资写了几百张纸质“广告”,广告词大概是这样的:穆家有喷香新坑,远近君子下顾,本宅愿贴草纸。

我们知道,古人方便完后,多用稻草、木片、瓦片,甚至是土块清洁,如今厕所环境好,上厕所不收费,还有免费草纸用,人们纷纷来光顾。慢慢地有女子也来这里如厕,穆太公便又专门盖了一间女厕所。

有人疑惑,穆太公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穆太公这是另辟蹊径,通过免费公厕收集粪便,然后卖给乡下人做肥料。虽然粪便不值钱,但客户多,所以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