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做饭竟然用“火柴”
想安安稳稳过日子,自然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事,而在这些事中,又尤以“柴”事最为必要,不解决生火问题,烧水做饭自然是无从下手的。
如果你生活在远古时代,想要生火,不仅要找到钻木,还要找到一些易燃物来;如果你生活在先秦时代,嫌钻木取火太累,也可以用青铜阳燧来“向日生火”,只要不遇到阴雨天就能成功;如果你生活在魏晋时期,想要在荒野求生的山洞中生火,使用随身携带的火石或火镰,自然是更为便捷的方法。
如果你足够幸运,顺利降生在明朝的一户人家,那你会发现,这里的人们生起火来更加方便,因为他们已经用上了“火柴”。而且这种“火柴”与现代我们所使用的火柴已经非常接近了。
明 刘俊 《雪夜访普图》(局部)
取灯
在当时,人们将这种“火柴”称为“取灯”,而其最初的制作手法则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烛”上。
元代文学家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曾写道:“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黄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在陶宗仪看来,这里所说的“发烛”就是明人所制“取灯”的原型。
这种“发烛”以松木为主体材料,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将松木削成如纸一般薄的小木片,然后将硫黄熔化涂在小木片上。
到了明朝时,这种“发烛”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发烛”的称呼也逐渐被“取灯”所取代,在具体制作方法上也发生了一些小的改变。
火镰
其实无论是明朝的“取灯”,还是更早的“发烛”,从生火方式来看,都只是易于燃烧的引火柴,想要把火点燃,还需要利用其他方法来获得火种才行。
比如在天气晴朗的早上,明朝人可以利用青铜阳燧来聚焦太阳光,引燃“取灯”;而如果在日落西山时,明朝人则会使用火镰来进行打火。
说到火镰生火,就不得不提与之相搭配的“火镰三件套”了。在明朝时,“火镰三件套”可以说是居家出行必备上品,堪称随身的“火柴头”和行走的“打火机”,无论是闯荡江湖的大侠,还是居家度日的主妇,都将其当作宝贝一般。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就写道:“众人身边都有火刀、火石,随即发出火来,点起五七个火把。”这里所说的人手一个的火刀和火石,正是“火镰三件套”的重要组成部件。
一套完整的“火镰三件套”除了要有火刀和火石外,还需要有火绒。当火刀和火石相互撞击产生火花,落到火绒上后,火绒便会随之燃烧,这样火也就生了起来。
相比于其他生火器具,“火镰三件套”的应用场景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刮风下雨,使用“火镰三件套”都可以顺利生起火来。明朝人即使研究出了更容易燃烧的“取灯”,也有很多人会随时带着这“火镰三件套”,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