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2019年12月,我国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随后我国其他地区以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疫情。至2020年11月底,全世界累计确诊已超过6 000万人,累计死亡超过140万人;中国累计确诊9.1万余人,累计死亡4 700余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疫情,给世界人民的健康和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我国中央政府果断采取武汉封城措施,全国4万多名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奔赴武汉一线与病毒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全国各地群众积极响应,“全民皆兵”,闭户防控,最终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历经2个多月奋战,最终使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那么,这么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到底是怎么感染的,今后我们又如何预防呢?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
(一)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此类病毒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属于β属,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其基因特征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有明显区别,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达85%以上,被命名为COVID-19。体外分离培养时,96小时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发现,传染性强,病死率较高。
迄今为止,包括此次感染的病毒,一共发现7种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HCoV-229E、HCoV-OC43、SARS-CoV、HCoV-NL63、HCoVHKU1、MERS-CoV、COVID-19)。其中,SARS-CoV、MERS-CoV和COVID-19可引起较重病情和广泛传播。
有研究发现,蝙蝠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毒源头,通过中间宿主传然人类。这些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该病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哪些临床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表现是发热、乏力、干咳、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咽部受到病毒感染,出现充血及气道的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对刺激敏感,早期出现干咳。机体对感染的应急反应,会造成发热。但是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后期,肺部炎症逐步加重,肺泡渗出增多,患者会出现高热、呼吸困难,咳嗽有痰。有的人最后整个肺都被炎性渗出淹没,使肺功能完全丧失而死亡。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潜伏期1~14天,多为3~4天,从正常到轻症平均约3~4天,轻症可表现发热乏力、无肺炎症状,重者1周后进展迅速,出现明显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进而进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血症,甚至因代谢性酸中毒、多脏器衰竭而死亡。有的病情变化很快,前一两天还好好的,很快发展至呼吸衰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仅侵害肺部,出现呼吸道症状,还会侵犯其他器官,如消化道、肾脏、心脏等,出现蛋白尿、尿少、恶心、呕吐、腹泻、胃胀、心动过速、心悸、心慌、心肌损害,最终出现呼吸衰竭及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三)为什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如此严重呢?
简单地说,如果将肺比作一个战场,免疫系统就像保卫身体的士兵,当细菌、病毒入侵时,正常情况下免疫细胞会释放一种炎症因子,促使白细胞和免疫相关细胞冲向战场与敌人斗争,引起局部炎症,最后杀死病毒和细菌,使炎症吸收。但是如果敌人比较强大,免疫系统又失衡,机体就会拼死相争,过多释放炎症因子(又称“炎症风暴”),使炎症细胞过度聚集而出现混战,从而正常肺细胞也受到损害,最后让肺这个主战场遭到严重破坏,导致肺功能丧失,以及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如何传染的?
任何传染性疾病,造成传播,都要有3个因素,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主要传染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及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液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从几个月的婴儿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均有感染,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易感性更强。所以,该病的预防是每一个人都应做的。
(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怎么诊断?
1.疑似病例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
3)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4)聚集性发病(2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2)临床症状
1)早期有发热、乏力、干咳,少数伴有鼻塞、咽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2)X线检查:具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
3)实验室检查: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以上流行病学有任何1条符合,或临床表现任何2条复合,就要考虑疑似病例了。
2.确诊病例
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A.鼻咽拭子、痰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标本检测实时荧光RT-PCR,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B.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C.血清学检查: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开始出现阳性(多在发病3~5天后),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
已有疑似病例诊断,具备以上1条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怎么治疗。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以支持疗法、对症治疗为主。
(1)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等。
(2)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和经鼻高流量氧疗。
(3)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针对性药物。可试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韦林、磷酸氯喹等。
(4)抗菌药物治疗:有继发感染者使用抗菌药物。
(5)康复期血浆治疗:适用于病情进展较快、重型和危重型患者。
(6)血液净化治疗:血液净化系统包括血浆置换、吸附、灌流、血液/血浆滤过等,能清除炎症因子。
(7)免疫治疗:对于双肺广泛病变者及重型患者,且实验室检测白介素-6(IL-6)水平升高者,可试用托珠单抗治疗。
(8)呼吸与循环支持:重型可予以面罩吸氧、有创机械通气机、气管插管、体外膜氧合(ECMO)等措施。充分液体支持,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保持体内酸碱平衡。
(9)其他治疗措施: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者,酌情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七)哪些预防措施是有效的?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传染性很强,所以疫情期间尽量不出门、不串门、不聚集、勤洗手、戴口罩,不到人员聚集的地方去(如超市、商场、菜市场、电影院等地),外出要注意戴口罩,回来认真洗手。在外边不用手去触摸嘴巴、眼睛、鼻子,否则可能增加感染病毒的概率。
(2)经常通风,房间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根据需要用500~1 000mg/L含氯消毒液,定期消毒房间地面、桌面、门把手等易被污染的地方。注意环境除湿,因为阴雨潮湿环境容易滋生微生物。
(3)平时不要过度劳累,保持足够的睡眠,保持心情愉快,是提高免疫力的必要措施。
(4)每日饮食要注意摄入充足的优良蛋白质,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少食肥腻之品,多饮水。
(5)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有慢性病的患者,更要注意避免受凉感冒。
(6)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免疫力,可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如健步走、慢跑、爬山、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练六字诀,每天不少于半小时。通过锻炼,可增加新陈代谢,改善循环,对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病毒感染是非常有帮助的。
(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防治
中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疫病”范畴,专家们普遍认为属于“寒湿(瘟)疫”,也有些专家认为属“湿热疫”。基本病机为湿毒,湿邪困脾闭肺,气机升降失司;病理因素为“湿毒热瘀”,核心在湿与毒;病位在肺、脾,并可伤络入血而致病情加重。因此,很多专家应用我国古代《伤寒论》、温病著作中的经典辨证方法和方剂化裁,制订了各种治疗和预防的方剂,取得明显成效。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清肺排毒汤,首先在我国四省市开展临床观察,救治确诊病例214例,3天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0%以上,其中60%以上的患者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改善明显,30%的患者症状平稳。随后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在此次疫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方涉及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4首经典方剂——麻杏甘石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此方药物组成: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15~30g(先煎),桂枝9g,泽泻9g,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黄芩6g,姜半夏9g,生姜9g,紫菀9g,冬花9g,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陈皮6g,藿香9g。抗疫医师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饮食习惯不同、人的体质的不同,经辨证合理化裁应用,使很多轻症患者得以治愈,并使一些患者免于转为重症。
还有专家应用了我国古代温病学派名方达原饮等方剂加减,经过实践证实,也取得满意疗效。一些中成药如藿香正气胶囊、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疏风解毒胶囊、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在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我国古代,与传染病预防的相关问题,有很多经典的论述。《诸病源候论》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素问·刺法论》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又云:“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云“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是指人体自身正气旺盛、精力充沛、筋骨劲强,注意防御,则可避免邪气入侵。《素问·刺法论》提到“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即指导人们提前服用药物来预防疫病的发病,通过益气、清热、温阳、祛湿、滋阴等各种辨证治疗方法,针对不同人采取一定预防措施,使人的精神内守,正气旺盛,机体健康,以达到预防疫病发生的目的。
总之,历史记载从西汉到清末,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的瘟疫,中医药在抗击瘟疫流行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保护了我们的祖辈。而今,在科技发展的当下,中医药在控制疫病流行中的作用仍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