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民叔扶阳思想与证治精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妙手回春 从师廖平

廖平,字季平,四川井研人,晚号六译老人,是我国近代四川著名的学者,也是我国最后一位经学大家。他一生坎坷,屡遭诬陷,甚至被革职查办,先后历经8次大的打击,但他总是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潜心著述,从不停笔。他一生著述著作近140部,除经学著作外,兼及医术、堪舆,撰有《四译馆经学丛书》,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出自他的门墙,近代文豪郭沫若也可以说是廖平的再传弟子,余杭章太炎盛赞廖氏之学的确有其独到之处,并以老师之礼待之。1913年,廖平应邀到上海演讲,章太炎亲至码头迎接,执弟子礼甚恭。后来刘民叔来到上海后,章太炎也是多有照应。

1919年,70岁的廖平妄用采补,引发中风偏瘫,言语謇涩,右手指拘挛,生活不能自理,急忙请同县的举人谭焯庵、徐堪诊治,投以表散之剂,无效;再请地方名医胡益智医生,说是面赤阳浮,恐有亡阳之虞,主张用补阴回阳之药;后来又请名医卢锦亭医生,说是高年阳衰,内邪发动,非实风,当以参附助正,佐以化痰开窍。众说纷纭,而治疗效果都不佳。

听说有少年名医刘民叔风头正盛,便又邀请刘民叔出诊。刘民叔详细审问病情,四诊合参以后,开了抵当汤。抵当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峻下方,用的是大黄、桃仁、水蛭、虻虫4味药。处方一开出,众人惊奇,就连廖平本人也为之骇然,说:“古稀之年能用得如此虎狼之药吗?有人说此病当用补益,现在猛攻行吗?”刘民叔解释说:“廖老此病为败精瘀血瘀阻经络而导致全身不遂,不用攻破逐瘀则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必然偏枯挛缩,不宜过早补益,否则恐怕很难康复。”廖平听刘民叔一下说出病因,非常佩服。后来经刘民叔调治数月,廖平便能独立活动,逐渐痊愈。

当时四川有答谢医生的风俗。廖平便定了吉日,请了成都很多名绅耆宿、乡邻好友,大摆筵席,答谢医生。父亲刘国材的想法却有不同,对民叔说:“廖平为当今一代大儒,性情耿直,人品、学问都好,虽然他的学生康有为当年剽窃廖平著作欺世盗名,欺师灭宗,维新失败后,慈禧太后下旨追杀不论。光绪帝幽禁瀛台,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林旭等人问斩菜市口,后世称为六君子。康梁亡命国外,廖平闻之甚为震惊,为康梁之生死存亡深为关切。维新失败后,慈禧太后垂问康梁系何人门生,有奏对曰为四川廖季平门人,慈禧大怒之下下旨问斩,幸有张之洞上奏太后曰:‘学生有罪当不累及其师,若一开此例,天下后世无人敢为人师表。且廖平本人无罪,不当杀。’慈禧遂下旨廖平罢职,待罪归田,三年后始得起复。如此为学生担待,不顾自家身家性命,虽康有为对廖平于情于理皆属大不应该,而廖平依然惜其之才,此等以德报怨,不计个人得失,品格甚高。”父亲建议:“你可趁其谢医之机,拜他为师,廖平虽然早已关山门不收弟子了,但我想此时此境廖平断不会拒绝你于门外,一定重开山门收你为门下弟子的,你能得廖季平教诲将得益甚多。”

这天,刘民叔请了四名挑夫担着礼物直奔廖府,廖家大开正门,廖季平亲自外出相迎。刘民叔高举受业帖子跪下,恭恭敬敬地拜师,叩了三个头。廖季平接过拜师帖哈哈大笑,能收如此才俊为徒,也很高兴,说:“今日重开山门,收了个小学生,此子将来必大有作为!”一时传为佳话。

1932年,廖季平为联系出版自己的著作,亲自去成都,走到乐山时,忽然发病,随行的儿子廖成励马上将他抬回井研,途中逝于河坎场,享年81岁。

经学大师廖季平的经学历经六变,第一变平分今古,第二变为尊今抑古,第三变是小统大统,第四变叫天学人学,第五变称作天人大小,第六变是以五运六气解《诗》《易》。

刘民叔拜师的时候,廖平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并在深入著述,不能随身指教,便指定他的弟子杨回庵代师带教。因此,后来刘民叔一直对杨回庵情深义厚,敬重有加。

杨回庵,字绍伊,四川成都人,为人方正耿直古板,不通人情世故,所用物品都要求是方方正正的,桌子凳子要用方的,砚台水盂要用方的,只有碗盏、茶杯、面盆、锅勺之类,没有方正的,才用圆的。他治病处方时常常只开一二剂药,就说病人好了,不用再看了;有的病人感受风寒,则嘱其用生姜三片、葱白七根煎汤服,发散出汗即可,既不处方,也不收诊费。有的危重病人已经不能救治,也只是嘱咐家属预备后事,不用再治疗了,并退回诊费。1921年,杨回庵中年丧妻,随后儿子又亡故,只剩孤身一人,初去重庆,后来到上海,次年云游到南京居住,1936年重返上海,刘民叔将他供养于保安坊,并安排学生李鼎跟从杨回庵学医,照顾生活,直到杨回庵去世,葬于万国公墓。

李鼎,字良元,浙江湖州人,刘民叔弟子,后从学杨回庵。精于《内经》,临床从事针灸专业,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下同)针灸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年逾九十,仍活跃于医坛,为近代中医大家。

刘民叔拜师后,以廖季平治经学的方法来学习医学,几年下来对中医经典理论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将这些理论用于临床辨治病证,更加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