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袖珍版)](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56/53273956/b_53273956.jpg)
站在落实计划的立场来执行
当计划者和执行者是同一个人的时候,遇到困难时,居于“自作自受”的体认,通常不会张扬出来,却默默地寻求解决的途径。这时候觉得除了增加自己的经验之外,丝毫不敢邀功,当作自己对组织的重大贡献。
然而,当计划者和执行者不是同一个人时,其间所产生的差距,非但必然,而且相当显著。通常有下述三种现象,导致两者互相指责,影响计划的顺利执行。
第一,计划者缺乏执行的实际经验,常常在时间分配、前后次序以及人员配置上产生若干误差。若是执行者存心找碴儿,或者耿直地实情实报,就会公开暴露计划者的弱点或缺失,以致计划者颜面无光,反过来指责执行者“不善驶船嫌溪窄”,因而强词夺理,死不承认计划有误。其实是一种恼羞成怒的反应,导致双方难以协调。
第二,计划者和执行者具有不同的认知和判断标准,特别是在条件的配合度、执行的难易度以及细节的通融度方面,有相当大的差距,使得双方看法不同,而引起争执。计划者所考虑的配套措施,执行者常常加以低估,因而觉得在现有的情境下,难以推行。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对于细部做法的变更程度,也常常产生不同的反应。类似的情况往往不断出现,导致双方互相批评,彼此不信任。
第三,执行者不完全了解原计划的主旨,因此在本末、轻重、大小、利害、多寡、缓急等方面,都掌握得与计划者设想的不同。彼此都没有恶意,结果却十分令人懊恼。即使计划者费尽苦心,反复将计划的目标、目的和意义、价值等要旨告知执行者,也未必获得良好的回应。因为执行者常常自以为是,实际上不能充分了解计划者的真正用意。沟通不良,甚至沟而不通,形成莫大的障碍。
这些常见的状况,如果不能妥善化解,势必造成“计划良好,而执行不力或不顺”的恶果。不力指执行者不用心,不愿意全力配合,甚至故意出纰漏,让计划者难堪。不顺指执行者很用心,也愿意全力配合,却由于认知的差距或者对计划的主旨不完全了解,以致执行过程中,相当不顺利。不论不力或不顺,对计划者和执行者双方面都有害无利,必须预先估量,尽量减少,提高双方的效益。计划是为了付诸实行而存在,工作做得好包含善于计划也善于执行。唯有两者都好,才能有效达到目的。
因此,执行者的使命,既不在批判计划的好坏,也不在找出计划的缺失,更不是盲目地按照计划去执行。执行者的使命,应该是“站在落实计划的立场来执行”,务求确实达成预期的效果。下述三大要领,必须充分掌握。
第一,稍有工作经验的人,不难发现按照计划去执行,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计划和实际情况有所出入,几乎很难找到例外。就算计划者具有实际执行的丰富经验,事实上也很不容易掌握每一个细节,以致执行者经常抱怨计划完全是纸上谈兵而毫无价值。但是,站在落实计划的立场,执行者必须调整批判、挑剔的心态,改为“内外环境时刻都在变迁,计划者再怎么用心,也难以完全掌握接踵而来的变数。虽然执行时有些困难,正好发挥自己的实力”,因而坚定决心,想办法使计划落实,而不是愤怒地指责计划的不切实际,或者消极地抵制原有的计划。这时候执行者不但不会存心找碴儿,而且不愿意公开暴露计划的弱点或缺失,反而会欣赏计划的用意,用心思考权宜应变的方法,并且深入分析、比较和调整,使计划更为完善,而有利于执行。相信计划者对执行者采取这样的态度,必然很受欢迎。同时对执行者所做的各种调整,也都很乐于接纳。彼此互信、互谅,自然不生嫌隙。
第二,为了达成这种互信互谅,计划者和执行者应该经常沟通。对于计划的目的,必须通过平日所建立的人际关系,针对适当的对象,利用合适的时机,做比较透彻的解说。在中国社会,如果大家只凭同事的关系,很容易公事公办。彼此就事论理,结果都很没有面子。最好平时多和同事建立一些私交,把某些同事先变成朋友。有了这种朋友的情谊,将来谈起公事时,比较方便,由情入理,彼此都有面子,更能够进一步深入地沟通。同事会斤斤计较,本位主义十分明显;朋友则比较宽容,有事好商量,居于互相照顾的情分,不至于存心找碴儿、出洋相。通过同事间的朋友关系来谈论公事,由于其中的友谊情分在发生作用,讨论起来,比较容易互动。遇到问题,也比较方便当面请教,或者提出异议,而不致伤害感情,恼羞成怒。如此,对于计划和执行之间的种种落差,比较有调整、补全的可能。计划者和执行者,才能持久地互相合作,而不是计划执行完毕之后,彼此心结很重,以后再也无法共处。
第三,计划者和执行者,都应该明白“功没、过存”的道理。一方面知道功劳就算存在,也会很快被遗忘,甚至被翻案;另一方面必须养成“有成果,功劳归于另一方”的习惯。“功劳终究是让出来的,不是争得到的”,计划者和执行者互争功劳,必定双方都得不到认定,变成双方都没有功劳。计划者将功劳推给执行者,而执行者也懂得把功劳归于计划者,结果双方都获得肯定,大家都有功劳。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对于计划的缺失或弱点,不宜公开宣扬,而应该互相隐瞒,尽量私底下协商,共同谋求解决、补救的办法。在主管面前,尽量支持对方的见解,将更有助于私下的协商。但是,双方都必须站在有效落实计划目标、使计划顺利施行的共同理念下,进行隐瞒的动作,才不致掉入欺骗的陷阱。在中国社会,对隐瞒和欺骗的差异性,应该用心区别,否则很难分辨清楚。
总之,执行者的基本心态,必须以尊重计划、看得起计划者为出发点,然后站在落实计划的立场上,审视内外环境变迁所带来的相关变数,居于“不争功,不诿过”的原则,凡事采取由情入理的方式,和计划者通过私人的朋友情谊,再来谈论公事,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沟通效果。执行者如果自己衡量和计划者的情谊不足,最好寻找比较可靠的人士来穿针引线,促使双方心理上的桥梁互通,在“说起来都是自己人”的情况下,再来沟通,必然更有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