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文化需求是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须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工作理念和导向,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和参与热情,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主创业。还要为人民监督和评价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便捷的渠道和制度保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文化服务效能,还能更好地把握人民多样的文化需求。
(二)开启创新发展和创造转化的发展主线
在全球文化高度互通、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情况下,错综复杂的经济、政治环境,更需要科学的、合理的并且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创新发展理念,尤其是应从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看待文化问题。一国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要具有本土特色,符合当地民众的审美,要保留其特殊性来获得其他民族和地区人们的喜爱。这种特殊性不是简单的文化本土主义,而是依托于民族自信所生发出的一种美学综合体。
经济全球化是趋势,但文化却很难实现全球化,而只能是走向全球市场。因为文化无法像18世纪中期的蒸汽机那样从英国推广到南北美洲,也无法像19世纪中后期的汽车、电话那样实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更无法像20世纪后半叶至21世纪初的信息技术那样引发了“地球村”的现象。文化是传统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物,中国文化需要在中国的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超过制度差异性、历史局限性、文化特殊性的本民族文化的复兴。
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凝结于电影、电视、动漫产品、图书等文化产品当中,在进入全球市场流通时,怎样使其成为文化财富被他国民众所接受成为未来的难题。过去,丝绸、瓷器兼具物质和文化特性的产品凭借良好的质地和精美的设计被欧洲上流社会所接受和追捧,直到现在仍作为珍品来收藏。过去,我们也有优秀的文学作品流传海外,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来传播。在大众消费时代,我们已经赋予文化产品太多的消费价值,但是无形的文化价值才是拥有竞争力的关键。文化和创意相结合产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使得文化改革不拘泥于消费市场,不受限于传统工艺,而是能够在坚守本民族特色时为文化提供面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范围的存在价值,既要让国内民众重新拾获传统知识和思想,又能让其他国家民众在接受时找到存在于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共同内涵。
贸易和经济只能满足全球市场所需,而文化交融才能真正走进不同社会。无形的文化资产存在于制造业、服务业和生活消费行为中,只有创新文化发展理念,以传承的本民族特色文化为中心,才能用创造性和创新性打破物理空间的局限,实现未来文化之路的自新与自信。
(三)全民主动参与、自主创新已蔚然成风
经过40年的发展,文化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从最初的政府主导,到后来文化体制改革,再到现在以企业化为主导的文化市场繁荣,如何更好地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在未来的趋势中,更多的文化产品走向人类的日常生活,并且长期渗入社会运转体系当中。同时,随着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公众的社会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交互意识都在增强,因此,全民主动参与、自主创新已成为一种趋势,无论是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创新,还是新型文化形态的出现,都将是民众参与的结果。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唯有创造全民参与的空间,方能更好地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创新活力。
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文化需要适应大众化的需求,如传统手工艺品,如果只是存在于博物馆,则是对文化资源的浪费。重现昔日传统文化的辉煌,刺激普通民众的消费欲望,需要的是对于传统手工艺品的进一步改造,让最大众化的手工艺者去创造,才能让文化服务大众,才能创造更繁荣的文化生活。这才是大众参与文化创新的最大意义所在,把握好现代意义的创新,才能有民族主体意识的创新,也才能让文化下一阶段的发展之路更顺利。
(四)文化市场结构将呈现垄断竞争的趋势
文化发展中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虽有交叉,但其实质又有很大不同。文化事业发展更多依赖政府财政扶持,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则更需要市场的考验。经过40年的发展,大型文化集团的转型已经基本完成,同时一批有较强资本支持的民营文化企业也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所以,在经过40年的发展后,已经有部分文化企业具备产品定价以及确定市场规则的实力。那么,在未来的文化市场发展过程中,市场资源将会越来越多地被市场垄断者获得,这样,存在于市场中的小型创业企业以及创客工作室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从生产、流通、消费这三个主要环节来分析文化产业链。在生产环节,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就在于需要大量高度原创的内容作为无形资产凝结于产品当中,而且这种高度原创的内容一定是较容易复制并进行大量生产的,这便需要小型或者体制更加灵活的企业加入产业链的生产端,让已有的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相结合,这也是所谓的创造价值的活动。但未来文化发展中的垄断竞争,将会降低参与市场的可能性,这同时会影响到流通、消费环节,对于流通的企业来说垄断竞争将会降低中小型企业的议价能力,而在消费环节,垄断竞争将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权利。未来文化发展必然面对垄断竞争的难题,这种市场矛盾将会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阻力。
(五)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进程不断深入,文化资源的转化技术、表现技术、呈现技术和传播传承系统平台将加速创新,支持文化资源采集、加工、获取、整备、管理、保护、保存、应用的系列技术与标准将更加规范。
共性关键技术创新步伐将加大,文化产品的加工、供给、分发、保护等关键技术将有所突破,形成一批面向互联互通及应用的系统化技术解决方案和网络化运营服务平台,创新一批公共文化服务新业务、新渠道、新模式。同时,文化与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设计、城乡建筑、信息服务、旅游等跨界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将不断涌现,这些技术和新型业态将有利于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