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历史乡土地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寒食节文化篇

2008年,介休市被命名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对于寒食节起源问题似乎已没有重复探讨之必要[1]。然而,不能否认,关于寒食节、介子推与介休之间的关系,争议很早就出现了,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没有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辩亦有道,真理愈辩愈明,如完全无视这种争议的存在,对于深入研究介休乡土历史地理相关问题以及地方政府大力推广寒食清明文化,都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关于寒食节、介子推与介休的关系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中外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界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其中包括一些重要学者都参加了讨论[2]。据笔者所知,在古代学者中,北魏的郦道元(《水经注》作者),宋朝的洪迈(《容斋随笔》作者),明代的谢肇淛(《五杂组》作者),都曾经对介子推故事、介山位置以及寒食节风俗等发表过重要观点。而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顾炎武的反对,恐怕是其中最有分量的了。在现当代学者中,包括李宗侗(李玄伯)[3]、卫聚贤[4]、张颔[5]、裘锡圭[6]、庞朴[7]等著名学者在内,都发表过关于介子推与寒食节关系问题的研究论述,他们大多赞同顾炎武的结论,质疑乃至否认寒食节与介子推、介休之间的关联性。这些学者往往以科学与严谨的态度,对寒食节相关史料进行了详尽的说明与分析。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反击的力量似乎是很有限的[8]。对于那些持反对意见的、颇具分量的研究成果,完全回避显然是不妥当的,确实有全面说明与解释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