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遗迹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西安杜公祠的历代营建与改建

明嘉靖五年西安杜公祠始建之时,原址“在牛头寺南一里,塔院之左”[26]。初创规模并不甚大,张治道述称:杜公祠“门一,前、后堂二,合三楹。东西庑二,如堂。周以垣墙,树以柳果,郁如葱如,巍乎焕焉”[27]。明末清初,关中地区战乱频仍,至清朝初年“兵火之后,止存正祠半圮”。黄家鼎对乱后的杜公祠有生动的描述:“余治之樊川,有子美祠,屏少陵,几神禾,左华严,右勋荫,清明近襟,潏水远带,为城南第一名胜。世久祠残,相漓丹黄。正殿三楹,风雨不蔽。”经黄家鼎整修之后,杜公祠“周方筑墙若干堵,为门舍一,扶正堂而觉会之,丹涂之,色其像,正配享位于左。建庑舍东西各三楹,环左右树以柏柳花果之属,仪门外作小舍,延子美裔孑遗桂,与居莳圹内地,奉时祭焉”[28]。此次重修基本上是对明代杜公祠建筑的整修,并未扩大规模。

清康熙四十一年,达理善新修杜公祠时,杜公祠的规模得以拓展。达理善《新修杜工部祠记》记载:“因亟命匠石辟旧地,营新居,斩材庀工,傍山造殿一区。周以墙垣,丹艧涂暨,粉饰装点。龛像另为改修,焕然一新焉。又就曲水旁构一亭,植以奇花异草。亭后为屋数椽,招僧居住,朝夕奉祀香火,以垂永久。登其堂,上倚崇山,下临溪水,去平地数十丈,脱尘氛,绝烦嚣,流水潺湲,与林木微风相映带。面对南山,山之巅崖峭壁,紫绿万状,皆若争研斗媚于远眺间。徘徊俯仰,今日堂庑整肃,飞甍巨桶,皆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佳卉美树,列植交荫,皆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三阅月而工告竣。”

“傍山造殿一区”“曲水旁构一亭”“亭后为屋数椽”,扩建规模不可谓不大。达理善能有如此财力、物力,与其家族背景关系密切。达理善自称:“余年来随家君任所,家君由观察、历藩伯、晋秩大中丞。”达理善所说的“家君”就是他的父亲、时任陕西巡抚的鄂海。鄂海自康熙三十六年(1697)闰三月出任陕西按察使(观察)以来,长期在陕西为官。康熙三十七年至四十年,任陕西布政使(藩伯)。康熙四十年升任陕西巡抚(大中丞),成为陕西行省最高主政官员。直至康熙四十九年升任湖广总督,才离开陕西政坛。[29]达理善为扩建杜公祠花费巨大,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父亲鄂海的大力支持。

清乾隆年间,李法来游杜公祠,所见环境与达理善重修杜公祠的情景仍大体一致,只是祠宇破败,引发了文人游客的感伤之情。“入门,一水升余,绕阶过,听之泠泠然,疏竹十数竿,压垣拂牖,片石苔藓交萦,是真诗人之祠欤!迨登堂,礼公像,见其伟躯赭面,大不类苦吟者,则工之愚不足与责也。……然像又剥落,尘垢殊不似牛头之金身都丽也。左楹小像,青巾皂服,苍秀而髯。南面西顾,袖左掣,则明诗人张太微也,与杜分安配飨。而颓垣欹柱,破屋照天,白日黄雀不肯略相避。俾游者悽然不忍睹二公清苦状,且野人伧父率多题诗词壁,鸦抹蛩聒,备极唐突不堪态,奈某与友,客也,况无钱,莫为修葺涂塈计。”再次整修后,李法述称:“扩故所居三楹为五,稍幽邃,日风雨弗害也。侧列东西庑各三楹,门屋三楹,为祭时衣冠地。及诏牲幂酒,诸有事所,常则为骚人游士所盘桓。杜像命工图华州西溪亭子所祀者,儒冠古貌,眉间微锁,存忠君爱国忧。张仍前仪,坐东楹,各为龛。高不及栋,不纯彩。东庑北楹,置柜一,实二公《集》。其中西嵌石于壁,勒二公生平无遗失,俾游者览焉。阶下水,石甃三折,绕西庑南侧,穿墉出,南折至门右,凿地汇为池,兑其余西流,池缘以柳,中宜荷,前后各植竹,横池辇终南,石桥其上,蹑之乃至门。”[30]景致不可谓不幽静,杜甫像不可谓不肃穆,杜甫、张治道生平事迹不可谓不翔实,这已是杜公祠的极盛面貌。

但好景不长,嘉庆初年杜公祠“毁于火,嘉庆九年邑士人杨调鼎、王淳敬等请于巡抚方公维甸,捐资改建于牛头寺东,与寺相属,神像配像如旧制,又修官亭游廊花亭十数楹”[31]。清嘉庆《咸宁县志》记载,此次改建之后,新祠“较旧祠规模宏远矣”,这一说法大概只是应景之语。同治七年,陕西布政使林寿图再度捐资重修杜公祠,此次重修自然是在嘉庆改建的基础上进行的。谢章铤《重修杜工部祠碑》记载:杜公祠重修之后“中为享室,翼以扶廊,左辟游燕之所,右旧有文昌宫,亦新焉。杂树花木,庀器用,凡祠之应有者略备”[32]。仅称“略备”,与鼎盛规模不可同日而语。

此后虽经光绪十三年陕西巡抚叶伯英捐资重修,“榱栋之陁者复之,户牖之朽者更之,垣墉瓴甓之颓破者完整之。并筑亭于院东隙地,以供游人之吟眺焉”[33]。但好景不长,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逃至西安,甘军董福祥充当随扈大臣,甘军部队屯驻西安城南杜公祠,“光绪二十七年甘军屯祠,横碑为俎,沾面蔬肉,捶而裂焉”。此“横碑”即是李法《拟重修杜工部张太微祠堂记》中所称“杜像命工图华州西溪亭子所祀者,儒冠古貌,眉间微锁”者。因杜甫画像碑沦为甘军厨下砧板,仅存残石,随慈禧太后西逃的国子监助教曾廉作诗谴责道:“摄衣北面拜遗像,空堂芜秽无屏障。五尺古碑裂为三,中更零落无由访。西院呼僧相与言,云是甘军屯此轩。牡丹为薪碑为俎,刀飞俎断委荒土。”曾氏“载残石已归,并索取卧龙寺旧拓遗像,求佳石,命匠重刊”,只是“祠有牡丹一株,高至丈余,今焚毁不可复见矣”[34],令曾廉颇为伤感。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载:杜公祠“旁牡丹最多,曲栏小阁,俯视樊川,夏月荷花尤盛,信城南第一名胜也”[35]。基本能够维持着清末的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于牛头寺、杜公祠界内修建杨虎城陵园,使得杜公祠的规模进一步缩小,仅剩“傍山造殿一区”,也就是我们今人所见到的杜公祠。

西安杜公祠明代始建,历经明清数百年风雨,多次毁坏,也多次重修,杜甫的文化身份也经历了乡贤、诗圣、国士三者此消彼长、时而分离、时而交融的复杂转变。嘉靖年间始建杜公祠时,正是关中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官员、文人、乡里一同祭祀杜甫,本地文士为杜甫的乡贤身份与外来观念争论不休。此后,陕西关中地区迭遭地震天灾、改朝换代的影响,强势地域文化渐次落潮,杜公祠祭祀失去了乡里邑人的参与,外来官员倡导下的祭祀内涵转变为了诗圣与国士的统一,杜甫的乡贤身份也无人再提。清乾隆年间,关中地域文化随着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再度复兴,杜甫的乡贤身份再被提起,与诗圣和国士身份平等兼容,杜公祠祭祀也再度迎来官员、文人、社会广泛参与的新高潮。而此后清末的乱世、衰世中,随着战乱和经济衰退,杜公祠祭祀再次回到读杜诗、感杜情的官员和文人手中,杜甫的国士之心也在他们的感同身受中更加凸显。

在乡贤、诗圣、国士三重身份的转变之间,西安杜公祠屡毁屡兴,祠宇规模亦随着国运兴衰不断起伏,但杜公祠作为崇祀杜甫的载体,一直存在于明清以来西安地方官员、文人乃至百姓的信仰与生活之中。尤其在清末时局动荡、国运艰难之时,官员、文士追思杜甫的“忠爱”精神,既是对自身的精神慰藉,同时也是将杜甫引为人生知己,希望在杜甫精神的引领和鼓励下,能够挽救危局。西安杜公祠也寄寓了当时人们挽救国运的美好愿景,这无疑提升了西安杜公祠的文化价值和现实价值。


[1](明)唐龙:《杜子祠记》,《渔石集》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嘉靖刻本,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65册,第359—360页。(全书相同文献略去版本信息)

[2]按:(明)张治道《创建唐工部员外郎杜子美先生祠记》载:“嘉靖丙戌,巡按河西监察御史吉棠按满风旋,驻省采谣,谓少陵乃杜子生长之地,不可无祠”;(明)王鹤《太微张先生迎祀杜祠记》碑亦载:“少陵故无杜公祠。祠自嘉靖丙戌始,盖即公故里建之,所谓礼以义起也。”嘉靖丙戌即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杜公祠原属西安府咸宁县辖地。1914年,废咸宁县,并入长安县。杜公祠改属长安县辖地,现为西安市长安区杜公祠管理所。因杜公祠创自明代,属西安府,故称西安杜公祠。

[3]张治道(1487—1556),字孟独,号太微山人,陕西长安人。正德九年进士,知长垣县。迁刑部主事,引疾归。与王九思、康海纵论诗文。有《太微前后集》《嘉靖集》传世。康海《对山集》卷一四有《太微山人张孟独诗集序》。

[4](明)张治道:《建杜子祠并序》,《太微诗集》卷八《五言律诗》,影印明嘉靖三十一年孔天胤刻本,《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750册,第525页。

[5](明)唐龙:《杜子祠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65册,第359—360页。

[6](明)张治道:《创建唐工部员外郎杜子美先生祠记》,余华青、张廷皓主编:《陕西碑石精华》,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7](明)张治道:《创建唐工部员外郎杜子美先生祠记》,余华青、张廷皓主编:《陕西碑石精华》,第268页。

[8](明)赵廷瑞修,马理纂:嘉靖《陕西通志》卷二六《西安府·乡贤》,叶一九B,嘉靖二十一年刻本,黄秀文,吴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地方志丛刊》第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636页。

[9]按:此段文字原碑碑文损泐。今据(清)李元春选,石全润辑录《关中两朝文钞》卷四张治道《创建杜子祠记》补足。

[10](明)王鹤:《太微张先生迎祀杜祠记》,此碑立于万历五年三月,碑存今杜公祠内,据原碑抄录。按:王鹤,字子皋,号薇田,陕西长安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系张治道弟子。

[11](明)张治道:《张太微诗集后集》卷一,影印明嘉靖刻本,《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750册,第592页。

[12](明)王鹤:《太微张先生迎祀杜祠记》,据原碑抄录。

[13](清)万斯同:《明史》卷三八八《文苑传三》,《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31册,第172页。

[14]按:王鹤为恢复春秋两祀,提出“两祀废而弗修,非前人尚贤之意。而府议又谓二祀故属咸宁,今从祀张先生,长安人,可令咸宁祀春,长安祀秋。财省而礼备,便甚”。见王鹤撰文《太微张先生迎祀杜祠记》碑。

[15](清)黄家鼎修,陈大经纂:康熙《咸宁县志》卷二《建置·祠祀》,叶二一 B,清康熙七年刻本。按:此文原无题,《重修杜公祠记》之题为笔者代拟。

[16](清)黄家鼎修,陈大经纂:康熙《咸宁县志》卷二《建置·祠祀》,叶二一B。

[17](清)黄家鼎修,陈大经纂:康熙《咸宁县志》卷二《建置·祠祀》,叶二一 B。按:“太微碑”应指王鹤《太微张先生迎祀杜祠记》碑,黄氏于蔓草之中,或许并未寻见张治道《创建唐工部员外郎杜子美先生祠记》。这也造成了历史文献与认知的断裂。

[18](清)屈大均:《杜曲谒杜子美先生祠》,《道援堂诗集》卷七,《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52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618页。按,屈大均游历时间见卜庆安《屈大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10年。

[19](清)黄家鼎修,陈大经纂:(清)康熙《咸宁县志》卷二《建置·祠祀》,叶二一B。

[20](清)达礼善:《新修杜工部祠记》,原碑在西安杜公祠内,此据原碑抄录。康熙《咸宁县志》卷八《艺文》收录该碑文全文(页七一)。按:黄家鼎所修《咸宁县志》版本信息皆作清康熙七年刻本(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3页),但由《艺文》收录达礼善作于康熙四十一年的《新修杜工部祠记》可知,国家图书馆藏本为清康熙末年增刻本。

[21](清)李法:《拟重修杜工部张太微祠堂记》,《关中两朝文钞》卷二一,叶五○至五二,道光十二年刻本。按:李法系陕西同州府大荔县人。(清)贺云鸿纂修:乾隆《大荔县志》卷一五《人物·儒文》载:“李法,字维则。岁贡生,司训狄道州。笃学敦行,尤工诗,著述甚富。有《重修杜工部张太微祠堂记》。俱经杨学院嗣曾追梓,同遗稿著序表之。”(清)饶应祺修,马先登纂:光绪《同州府续志》卷一一《人物》又载,李法“尝从武功孙酉峰景烈于关中书院”,“陕甘督学杨嗣曾过武功访关中知名士,景烈以法对。及案临狄道,而法已卒。因为归其柩,复序刊其遗稿”。杨嗣曾于乾隆三十六年九月出任陕甘学政(《清高宗实录》卷八九二。影印清内府钞本。《清实录》第19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58页),另据(清)联瑛修,李镜清纂:宣统《狄道州续志》卷七《职官表·训导》记载:“李法,乾隆三十七年任。”由此可知,《拟重修杜工部张太微祠堂记》绝不早于乾隆三十七年。该文冠以“拟”字,当为李法早年求学关中书院时所作,重修事当在乾隆初年。

[22](清)李法:《拟重修杜工部张太微祠堂记》,《关中两朝文钞》卷二一,叶五二。

[23](清)高廷法、沈琮修:嘉庆《咸宁县志》卷一二《祠祀》,叶一一,嘉庆二十四年刻本。

[24](清)谢章铤:《重修杜工部祠碑》,原碑今存西安杜公祠内,此据原碑抄录。

[25](清)叶伯英:《重修杜工部祠堂记》,原碑今存西安杜公祠内,此据原碑抄录。

[26](清)高廷法、沈琮修:嘉庆《咸宁县志》卷一二《祠祀》,叶一一A。

[27](明)张治道:《创建唐工部员外郎杜子美先生祠记》,《陕西碑石精华》,第268页。

[28](清)黄家鼎修,陈大经纂:康熙《咸宁县志》卷二《建置·祠祀》,叶二一B。

[29]按:鄂海在陕履历参见钱实甫主编《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14、2015、1797、1798、1562、1568页。

[30](清)李法:《拟重修杜工部张太微祠堂记》,《关中两朝文钞》卷二一,叶五○至五一。

[31](清)高廷法、沈琮修:嘉庆《咸宁县志》卷一二《祠祀》,叶一一A。

[32](清)谢章铤:《重修杜工部祠碑》,此据原碑抄录。

[33](清)叶伯英:《重修杜工部祠堂记》,此据原碑抄录。

[34]按:今杜公祠内有《唐杜文贞公遗像碑》,即为曾廉重新摹刻,曾诗及题跋刻于杜甫画像碑上。本书所引曾廉诗见氏著《瓥菴集》卷三下《诗》,诗题《杜工部祠饯王泽寰》。

[35]翁柽修,宋聊奎纂: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七《祠祀考》,叶四A,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