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考古与甲骨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编 商代考古学研究

一、先商文化遗存

安阳小屯西地的先商文化遗存

——兼论“梅园庄一期”文化的时代

1971年11月至1973年5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对小屯西地进行发掘,在四个探方和三个灰坑中发现了较早的商文化陶片,其中以1972年发掘的H49、H50出土的陶片数量和器类较多,并有完整的陶器13件,其他单位的商文化陶片较少而破碎。从1974年以来,安阳队将屯西H49、H50的陶器陈列于队内的标本室中。二十多年来,国内外来我队参观的不少学者,对这批陶器甚感兴趣,有的学者还作了简要的记录,在文章中加以引述。他们认为,这批陶器对研究冀南豫北的商文化是很珍贵的资料,希望安阳队能早日将小屯西地发掘报告发表,以便作进一步的研究。鉴于当年主持小屯西地发掘并对发掘资料进行整理的同志已病逝,该发掘报告近期还难于出版。笔者是H49、H50的发掘者,在这里将这两坑的资料先行报道,以满足考古工作者研究的需要,与此同时,也简述自己对有关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 72AXTH49与H50的形制及坑内堆积

1.72AXTH49

H49位于探方T34中部第⑦层下。坑口近椭圆形,距地表2.75米,东西长5.4米、南北宽2.2—2.35米。坑底距地表深4.45米,平面近鞋底形,东西长4.55米、西部宽0.8米,东部宽1.55米。从坑口以下坑壁近直,距坑底1米(距地表3.75米)时,向内急收,形成一台阶状斜坡。坑底不平,西部比东部高0.3米(图一,1)。

图一 小屯西地H49、H50平剖面图
1.H49平剖面图;2.H50平剖面图

坑内堆积分4层,第①层黄土,厚0.25—0.75米,内含灰白色斑点,出少量陶片;第②层灰褐土,土质松软,厚0.35—0.65米,出土陶片较多;第③层黄色土,含料姜石,厚0.15—0.2米,不出陶片;第④层黄褐土,厚0.2—0.45米,出土陶片极少。此坑虽分4层,但出土的陶片无早、晚之别。全坑共出陶片991片,还有可复原的陶器12件,包括鬲3件,深腹罐3件、捏缘罐1件、甑2件、盆3件。

2.72AXTH50

H50发现于H49的底部。坑口平面呈圆形,距地表深4.45米,直径1.5米。坑底距地表深6.9米,平面近菱形,边长0.82—0.86米。坑壁较直,至坑深1.2米时,(距地表深5.75米)往内斜收,形成一台阶,底部平坦(图一,2)。

坑内堆积分2层,第①层灰褐土,土质松软,厚0.5米,出少量陶片,第②层黄褐土,厚1.95米,土质纯净,陶片极少。全坑共出陶片26片,还有完整的小陶盆1件。

二 72AXTH49与H50的陶器

H49与H50共出陶片1017片,包括夹砂黑陶283片,夹砂灰陶217片,夹砂褐陶64片,泥质灰陶262片,泥质黑陶163片,泥质红陶28片。纹饰有绳纹、弦纹、圆涡纹、圆圈纹、篮纹等。以绳纹为主(细绳纹占大多数),次为素面,再次为弦纹,其他的纹饰数量很少。

器类有鬲、甑、罐、捏缘罐、盆、小盆、瓮、豆、器盖钮等。现分别介绍如下:

1.鬲 5件。按颈、腹、足的差异可分为三型:

A型 1件。H49:1,夹砂灰陶。口微侈,卷沿圆唇,高领,分裆,鼓腹,最大径在下部,短柱状实足外撇,足距大于口径。通体饰细绳纹,直至足部,颈部的绳纹被抹去,但痕迹仍隐约可见。唇面有绳切纹组成的花边,但绳切纹的间距较稀疏。胎壁较薄。口径15.3厘米、通高18.1厘米、最大腹径19.4厘米、裆高4.1厘米(图二,1)。

B型 3件,分二式。

Ⅰ式 2件。H49:3,夹砂灰陶。侈口,卷沿圆唇,矮领,鼓腹,最大径在中部。足较高,足距小于口径。腹饰细绳纹,唇面有稀疏的绳切纹花边。胎壁较薄。口径13.1厘米、通高14.6厘米、最大腹径14.7厘米、裆高4厘米(图二,6)。另一件为残鬲裆片、H49:14裆较浅,壁薄。残长9.6厘米,残宽5.6厘米(图二,14)。

Ⅱ式 1件。H49:15,夹砂灰陶,存口部及上腹,似H49:3,但领略高。口径12.5厘米,残高4.5厘米(图二,3)。

C型 1件。H49:2,夹砂黑陶。体近方形。侈口、卷沿、圆唇、矮领、浅腹、腹壁较直,档较高、乳状足,足尖外撇、足距大于口径。自腹至足根饰绳纹。口径11.7厘米,通高11.8厘米、最大腹径13厘米,裆高4.2厘米(图二,7)。

2.甑 2件。均泥质灰陶,形如盆状,底部有孔,按孔的差异,分二式:

Ⅰ式 1件。H49:4,侈口,卷沿,圆唇,有领,领腹分界明显,深腹,平底。底部正中有一圆孔,四周均匀分布着三个月牙形孔。腹以下饰细绳纹,绳纹挺直,甑底原有绳纹,后抹去,现残留痕迹。口径22.3厘米,通高19.9厘米,底径9.5厘米(图二,23)。

Ⅱ式 1件。H49:5,形近H49:4,但唇部较厚,无领,腹略浅。底中部有一圆孔,四周有四个弧线三角形孔,孔的形态不如上件规整。腹部的绳纹较上件稍粗。口径22.2厘米。通高16.8厘米,底径9.2厘米(图二,18)。

3.罐 12件。按口、颈、腹的差异,可分六式:

Ⅰ式 1件。H49:8,夹砂灰陶。侈口,卷沿,圆唇,束颈,深腹,平底,最大腹径在上部。腹饰绳纹,纹饰挺直,通至器底部。下腹有烟炱痕迹。口径20.2厘米。通高29.2厘米,底径8.8厘米(图二,33)。

Ⅱ式 6件。夹砂灰陶。侈口,唇部有绳切纹组成的花边。可细分为三小式:

Ⅱa式 1件。H50:2,口微侈,卷沿,圆唇,沿面较宽。饰细绳纹,残高4.6厘米(图二,8)。

Ⅱb式 2件。侈口,腹较深且微鼓,平底。腹部饰细绳纹,直通至器底。H49:9,最大腹径在中部,唇部的花边较密。口径17.4厘米,通高29.3厘米,底径8.4厘米(图二,32)。H49:7,形近上件,但底中部微内凹,唇部的花边较稀疏,腹饰交叉绳纹。口径15.6厘米、通高25.4厘米、底径7.5厘米(图二,31)。

Ⅱc式 3件。侈口,卷沿,束颈,颈部稍长。H49:17,口径11厘米,残高11.5厘米(图二,4)。H49:18,残高8厘米;H49:19,残高8.5厘米。

Ⅲ式 2件。夹砂黑陶。口微侈,颈较长,腹饰旋断绳纹,有鸡冠形耳。H49:20,腹较瘦长,鸡冠形耳在腹之中部,残高约20厘米(图二,5);H49:21,腹微鼓,鸡冠形耳在腹之上部,残高12.5厘米(图二,17)。

Ⅳ式 1件。49:22,泥质黑陶。侈口,卷沿,圆唇,沿面中部微凹,鼓腹,素面。残高10厘米(图二,19)。

Ⅴ式 1件。H49:23,夹砂灰陶。直口,束颈、圆唇、唇外侧加厚,鼓腹,素面。残高7.5厘米(图二,12)。

Ⅵ式 1件。H49:24,泥质黑陶。直口,短颈,圆腹,腹中部饰鸡冠形耳。残高10厘米(图二,13)。

4.捏缘罐 1件。H49:6,泥质灰陶。侈口,折沿,圆唇,口沿有对称的手捺痕两个。腹中部微鼓,下部斜直内收,平底。腹部饰细绳纹,直通至器底。口径20厘米、通高21.4厘米、底径9.5厘米(图二,24)。

5.盆 6件。按腹及肩部之差异,分三型:

A型 深腹盆。3件。又可细分为三小式:

Ⅰ式 1件。H49:10,泥质灰陶。大口,卷沿,尖圆唇,深腹,平底,底中部微凹。腹中部饰四周弦纹。口径30.8厘米,通高16.6厘米,底径12.6厘米(图二,28)。

Ⅱ式 1件。H49:25,泥质黑陶。侈口,束颈,上腹较鼓,底残缺。腹饰四周弦纹间以楔形纹,纹饰不大整齐。残高13厘米(图二,22)。

Ⅲ式 1件。H49:26,泥质黑陶。口部残缺,腹较深,底较小且平。腹之中部和下部饰四周规整的弦纹。残高20厘米(图二,16)。

B型 折肩盆。1件。H49:11,泥质黑陶。卷沿,圆唇,束颈,折肩,下腹斜直内收,平底,底中部微凹。腹下部饰细绳纹,绳纹直通至底部。口径16.3厘米,通高9.1厘米,底径7.5厘米(图二,2)。

C型 浅腹盆。2件。依口部差异,分二式:

Ⅰ式 1件。H49:12,泥质灰陶。敞口,宽沿,方唇,唇中部有凹槽,肩微折,大平底。口下饰绳纹,直通至器底部。近口部的绳纹经涂抹,不大清晰。口径29.3厘米,通高8.3厘米,底径15.8厘米(图二,30)。

Ⅱ式 1件。H49:27,泥质灰陶。敞口,宽折沿,底部残缺。腹饰细绳纹。残高7.5厘米(图二,29)。

6.小盆 1件。H50:1,泥质灰陶。敞口、方唇,浅腹,平底。近底部饰绳纹。口径12.4厘米、通高3.9厘米、底径7.4厘米(图二,20)。

7.瓮 5件。依口部差异,分二式:

Ⅰ式 4件。泥质黑陶。平口、折肩瓮的口沿及肩、腹残片。H49:30,短直颈,广肩。肩饰圆涡纹。残高8.5厘米(图二,26);H49:29,肩饰圆圈纹。残高8.5厘米(图二,27);H49:28,肩饰圆涡纹。残高9.5厘米(图二,25);H50:4,肩或腹部残片。饰圆涡纹。残高7厘米(图二,15)。

Ⅱ式 1件。H50:3,夹砂灰陶。敛口,圆唇,唇外侧加厚。素面。中下部残缺。残高6.5厘米(图二,9)。

图二 小屯西地H49、H50陶器
1.A型鬲(H49:1);2.B型盆(H49:11);3.BⅡ式鬲(H49:15);4.ⅡC式罐(H49:17);5.Ⅲ式罐(H49:20);6.BⅠ式鬲(H49:3);7.C型鬲(H49:2);8.Ⅱa式罐(H50:2);9.Ⅱ式瓮(H50:3);10.器盖钮(H49:16);11.Ⅰ式豆(H49:31);12.Ⅴ式罐(H49:23);13.Ⅵ式罐(H49:24);14.BⅠ式鬲(H49:14);15.Ⅰ式瓮(H50:4);16.AⅢ式盆(H49:26);17.Ⅲ式罐(H49:21);18.Ⅱ式甑(H49:5);19.Ⅳ式罐(H49:22);20.小盆(H50:1);21.盆或罐片(H49:33);22.AⅡ式盆(H49:25);23.Ⅰ式甑(H49:4);24.捏缘罐(H49:6);25.Ⅰ式瓮(H49:28);26.Ⅰ式瓮(H49:30);27.Ⅰ式瓮(H49:29);28.AⅠ式盆(H49:10);29.CⅡ式盆(H49:27);30.CⅠ式盆(H49:12);31.Ⅱb式罐(H49:7);32.Ⅱb式罐(H49:9);33.Ⅰ式罐(H49:8);34.斝足或鬲足(H49:34);35.Ⅱ式豆(H49:32)

8.豆 2件。依豆把粗细,分二式:

Ⅰ式 1件。H49:31,泥质红陶。是豆把的下部。把较粗,底座呈喇叭形。唇内侧着地,底座径13.5厘米,残高9.5厘米(图二,11)。

Ⅱ式 1件。H49:32,泥质灰陶。残豆把,较细。径3.5—7.5厘米,残高10.3厘米(图二,35)。

9.器盖钮 1件。H49:16,泥质黑陶。器盖钮之上部。残高2厘米(图二,10)。

10.盆片或罐片 1件。H49:33,夹砂灰陶。侈口,卷沿,尖圆唇,腹饰篮纹。残高8厘米(图二,21)。

11.斝足或鬲足 1件。H49:34,锥状,饰篮纹。残高6.5厘米(图二,34)。

三 H49、H50的文化性质与年代

小屯西地H40、H50两坑所出的陶器风格相似,时代大致相同。它们与殷墟所出的商代后期陶器有较明显的差别,与“梅园庄一期”陶器有不少相似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与邻近的下七垣文化漳河型及辉卫类型文化陶器亦有较多的相同点。下面我们从陶质、纹饰、器类、器形特征等几方面作一分析,探讨一下这两个灰坑的文化属性。

1.陶质 小屯西地H49、H50出土的陶片,夹砂陶较多,占全部陶片的55.5%,泥质陶占44.5%。安阳殷代各期陶器均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辉卫类型文化,夹砂陶占的比例很大,如淇县宋窑遗址T302④—⑩(实为一大灰坑的堆积),夹砂陶占98%,泥质陶只占2%。[1]漳河型文化,一般都是夹砂陶多于泥质陶,如河北永年何庄T8[2],夹砂灰陶占56.5%,泥质灰陶占43.5%。也有一些遗址,夹砂陶较泥质陶略少,如涧沟57H20,夹砂陶占47%,泥质陶占53%[3]

2.纹饰 小屯西地H49、H50的纹饰,以绳纹为主,占55.7%(细绳纹占了大多数),素面占33.8%。宋窑T302④—⑫,绳纹占89.2%,素面仅占1%。涧沟57H20,绳纹占58%,素面占32%,与小屯西地H49、H50相似。小屯西地H49、H50,还有部分弦纹,少量的篮纹、楔形纹、圆涡纹、圆圈纹,前三种纹饰也见于漳河型文化,后两种纹饰则见于辉卫类型文化的宋窑、潞王坟[4]、李固[5]等遗址。屯西H49、H50的鬲、罐口沿上的绳切纹花边,在漳河型与辉卫型文化中皆有发现。

3.器类 小屯西地H49、H50的器类有鬲、甑、罐、盆、豆、瓮、器盖等,这几类器物,均见于漳河型与辉卫类型文化中,但它们所占的比例是有区别的。下面将小屯西地H49、H50与涧沟57H4[6]、宋窑T302④—⑫的陶器的主要器类作一比较(表一)。

表一 小屯西、涧沟、宋窑典型单位的主要陶器在各自器类中所占百分比

续表

表一的数字说明,罐在宋窑遗址的比例很大,达2/3,而鬲相当少,近1/20,小屯西H49、H50,罐与鬲的比例与涧沟57H4比较接近。盆,在宋窑遗址占的比例甚少,不足2%。但在小屯西地与涧沟,它占的比例在1/5上下,成为仅次于罐的第二号器物。又,小屯西地平底器占75%,三足器占16.7%,未见圜底器。漳河型文化也是以平底器为主,而辉卫类型文化,凹圜底器数量多,平底器较少。

下面再将小屯西地H49、H50主要器类的形式与漳河型、辉卫类型文化(以宋窑遗址为代表)作一比较。

深腹罐 小屯西地此类罐数量多,其形态多是侈口,卷沿,圆唇,腹中部稍外鼓,小平底(学术界多称之为橄榄形罐),与漳河型文化的界段营[7]、涧沟[8]、河南鹿台岗[9]所出的很相似(图三6、2、10)。与辉卫类型宋窑所出的同类罐T302⑪:209、T301③:105(图四8、9)亦相近。不同的是此二器凹平底。

鬲 小屯西地H49所出的三件鬲的形态有别,共同点是侈口、卷沿、圆唇、鼓腹、分裆,其中A型鬲H49:1与界段营H8:35(图三,9)及宋窑T22④:79(图四,6)的鬲基本相似,稍有差别的是H49:1,下腹外鼓较甚,足根呈短柱状。B型鬲H49:3与宋窑T302⑩:141(图四,7)大体相似,其上部则与涧沟所出的鬲、甗口沿近似(图三,1、5)。又,屯西H49:1与H9:2两件鬲,绳纹通至足根,这是漳河型陶鬲的一大特点。

图三 漳河型文化陶器
1.鬲(涧沟);2.罐(涧沟);3.盆(下七垣T11③:1404);4.瓮(下七垣T7③:1407);5.甗(涧沟);6.罐(界段营H8:6);7.小盆(下七垣T13④:622);8.盆(涧沟HJT3:225);9.鬲(界段营H8:35);10.罐(鹿台岗);11.盆(涧沟HQH81)

盆 小屯西地AⅠ式弦纹深腹盆H49:10,与涧沟HJT3:225酷似[10](图三,8),AⅡ式弦纹加楔点纹深腹盆与涧沟HQH81深腹盆纹饰风格相近[11](图三,11),小屯西地B型折肩盆H49:11,与下七垣T11③:1404盆相似(图三,3)

小盆 小屯西地H50:1,与下七垣T13④:622小盆在形制和尺寸上相近(图三,7)。

瓮 小屯西地Ⅰ式瓮H49:30,似下七垣T7③:1407[12](图三,4),但瓮上的圆涡纹与宋窑T302⑪:219平口瓮相似(图四,11)。

甑 小屯西地与邯郸涧沟、淇县宋窑所出的甑均如深腹盆形,通体饰绳纹。若结合甑底的情况一起考虑的话,屯西的甑与后者更为相似。如屯西Ⅰ式甑H49:4,底部甑孔的数目与排列与宋窑T11⑥:104雷同(图四,10)。

图四 小屯西地、宋窑、二里头洛达庙、二里岗陶器比较
1、2.鬲(小屯西地H49:1,H49:3);3.罐(H49:8);4.甑(H49:4);5.瓮(H49:28);6、7.鬲(宋窑T22④:79,T302⑩:141);8、9.罐(宋窑T302⑪:209、T301③:105);10.甑(宋窑T11⑥:104);11.瓮(宋窑T302⑪:219);12.鬲(二里头IXH30:1);13.甑(洛达庙H97:12);14.甑底(二里岗H9:368)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以H49、H50为代表的小屯西地商文化遗存与下七垣文化漳河型(尤其是与涧沟遗址)的陶器在陶质、纹饰、器类、形制方面基本相似,所以,二者的文化性质是相同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屯西地的陶器也有一些在漳河型文化中未见或罕见的因素:(1)夹砂黑陶数量较多;(2)出土1件捏缘罐(H49:6);(3)一些陶器的腹部有鸡冠形耳。这些因素都见于辉卫类型的宋窑遗址的陶器中。再者,小屯西地陶器某些器类的形制或纹饰也与宋窑所出的相近。反映出小屯西地的漳河型文化与辉卫类型文化有较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小屯西地的商文化遗存,是受到辉卫类型影响的漳河型文化。

关于小屯西地H49、H50的年代,在目睹过这批陶器的学者中意见不一。有认为相当二里头二、三期,四期,二里岗下层,三种看法。

上文已提到,小屯西地H49、H50的陶器与漳河型涧沟陶器较为相似,后者学术界多认为是先商晚期。[13]

由于小屯西地的陶器与宋窑遗址的陶器在形式上也有不少相似之处,而宋窑的陶器,已经过较系统的整理、研究,分期、分组较科学[14],可作为屯西H49、H50断代的一个依据。上文提到,宋窑T301③:105、T302⑪:209罐、T302⑪:219瓮、T302⑩:141、T22④:79鬲、T11⑥:104甑与小屯西地H49同类器相似。T301③属宋窑二组,T302④—⑪属宋窑三组,T22④、T11⑥属宋窑四组。小屯西地的陶器较多与宋窑第三组相近,估计时代与之相当,宋窑第三组属先商晚期。

二里头Ⅸ区H30:1的一件陶鬲与小屯西地H49:3的B型鬲相似,前者属二里头期[15](图四,12)。洛达庙H97:12出土的一件甑(图四,13)[16]甑底孔眼的形式与排列与小屯西地H49:4 Ⅰ式甑亦相似。学术界多认为,洛达庙晚期略早于二里岗下层。[17]二里岗H9:368[18]的甑底,中部有小圆孔,周围有三个桂叶形孔(图四,14)孔数与排列方式与屯西H49:4的甑亦相近,不同的是H9:368的中部圆孔孔径甚小。二里岗H9,属二里岗下层一期,近年来学术界多认为其时代与偃师商城一期相当。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小屯西地H49、H50的时代大体属先商时期,最迟或可至夏、商之交。

四 关于“梅园庄一期”文化的时代

殷墟“梅园庄一期”文化遗存发现于1958年发掘的梅园庄遗址和1960年发掘的孝民屯遗址。[19]两处遗址出土的遗物不多,陶器特征基本相似,均较殷墟文化第一期早。对其时代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它与小屯西地、南地的商文化层,都属先商晚期[20];另一种认为,它属商代早期,相当于二里岗下层文化的阶段。[21]

下面我们从陶质、纹饰、器类、器形加以分析,将它与小屯西地、郑州二里岗以及宋窑、东下冯等遗址作一比较。

1.陶质与纹饰

根据《殷墟发掘报告》表三九,《郑州二里岗》表五及小屯西地H49、H50陶器资料,列成下面的梅园庄、小屯西、郑州二里岗陶质与主要纹饰比较表(表二)。

表二 梅园庄、小屯西、郑州二里岗陶质与主要纹饰统计表

从这张简表中可以看出,“梅园庄一期”T3⑥、T4⑥在陶质和主要纹饰方面更接近二里岗文化。

“梅园庄一期”的绳纹中,有一部分极细,称为线纹,在小屯西地没有发现,在宋窑遗址及郑州二里岗均有少量。“梅园庄一期”在泥质陶上发现少量的印纹:圆涡纹、S形纹、指甲纹、回形纹等。圆涡纹见于小屯西地、宋窑、二里岗等处,后三种纹饰在小屯西地及二里岗均未见,但S形纹在东下冯遗址各期相当常见。指甲纹与回形纹见于东下冯的第四、五期。[22]

2.器类与形制

“梅园庄一期”的陶器有鬲、甑、鼎、罐、豆、钵、盆、碗、瓮、尊、器盖等,种类较小屯西地H49、H50为多,这些器类也见于漳河型、辉卫类型及二里岗文化中。在梅园庄与小屯西,罐数量最多,次为盆,第三位才是鬲,占14%—16%,而二里岗,第一位是鬲,占26%,第二、三位是罐与盆。小屯西H49、H50,平底器占大多数,未见圜底器。“梅园庄一期”亦以平底器为主,如盆、钵、碗等均平底,但已出现二件圜底罐,宋窑遗址凹圈底器占多数,二里岗,圜底器达到47%。

下面将“梅园庄一期”所出的鼎、深腹罐、甑、盆、鬲、瓮、钵、尊等,与小屯西、宋窑、二里岗、二里头、东下冯等地所出的同类器作出一比较。

鼎 孝民屯AHT301③:5,口上部与底部均残,存肩、腹与足。侈口,折肩,浅腹(图六,1),形制与二里岗下层二期的H17:132(图六,10)、宋窑第5组的H50:8(图六,6)东下冯第5期的J2:22鼎(图六,13)基本相似。宋窑第5组、东下冯第5期之时代相当于二里岗下层。

深腹罐“梅园庄一期”的深腹罐有两种形式:一种如MH7:1、MH5:72,侈口、卷沿、束颈,腹较直或微鼓,薄胎,腹施细绳纹或线纹(图五1、2)。似小屯西地H49:8Ⅰ式罐。另一种如AHT301⑤:20、MH4:1,侈口,折沿,唇沿折出一棱,形成沿口有一凹槽,鼓腹,圜底,薄胎,通体施线纹(图六,2)。其形制酷似二里岗H14:80[23]与偃师商城H19:8[24](图六,14)、宋窑H43:26(图六,7)也大体相近,后者沿面无凹槽。这三件罐,时代相当于二里岗下层第2期。

甑 只见一件,孝民屯AHT302④:25,上部残缺。平底,底部有三个扇面形孔,腹饰绳纹(图六,3)。甑底孔的数目和排列方式与小屯西H49的甑不同,与殷墟商代后期的甑底相似。上文已提到,二里岗下层一期H9的甑,底部有三个桂叶形孔绕一中心小圆孔,但二里岗下层二期H18所出的甑,底中部的圆孔已消失,只有三个桂叶形孔(图六,12)。又,二里头遗址1—5期,甑的底部通常是3个或4个桂叶形孔围绕一中心圆孔,到了第4、5期,则出现了类似二里岗H18:29那样的甑底。[25]可见甑底孔眼虽小,它的变化却透露出时代变化的信息。

盆 “梅园庄一期”的盆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深腹盆,如梅园庄MT3 :5,宽折沿,深腹,平底。腹之中部施平行弦纹,下部饰绳纹(图六,4)。与之大体相似的盆有屯西H49:10(图二,28),宋窑四组的T21⑤:58(图六,8),只是在唇沿或纹饰上稍有差异。二里头四期92YL ⅥH10:2的盆(图六,15),不但形制与梅园庄MT3 :5相似,且尺寸亦相近。[26]另一种是折肩盆,如孝民屯AHH301:7(图五,5),与屯西H49:11(图二,2),下七垣T11③:1404大体相近,只是这两件盆尺寸较小。第三种浅腹盆,如梅园庄MH7:3(图五,4),与宋窑第三组的盆T302⑩:150(图五,9)基本相近,不同的是前者素面,后者有绳纹。

鬲 只见足部,均较高,尖锥形。已发表的两件鬲足,无纹饰。但在孝民屯T101③近代扰乱层中,出了一件尖锥形高鬲足,饰细绳纹,直通至尖部。[27]“梅园庄一期”所出的鬲足,与下七垣文化所出的近似。

图五 梅园庄一期早段与小屯西、宋窑陶器比较
1.罐(梅园庄MH7:1);2.罐(梅园庄MH5:72);3.缽(梅园庄MH7:5);4.盆(梅园庄MH7:3);5.盆(孝民屯AHH301:7);6.瓮(孝民屯AHH301:10);7.罐(小屯西地H49:8);8.缽(宋窑H34:16);9.盆(宋窑T302⑩:150);10.盆(H49:1)11.瓮(小屯西地H50:3)

图六 梅园庄一期晚段与宋窑、二里岗、东下冯、二里头、偃师商城陶器比较
1.鼎(孝民屯AHT301③:5);2.罐(梅园庄MH4:1);3.甑(孝民屯AHT302④:25);4.盆(梅园庄MT3 :5);5.大口尊(梅园庄MT4 :23);6.鼎(宋窑H50:8);7.罐(宋窑H43:26);8.盆(宋窑T21⑤:58);9.大口尊(宋窑T11⑥:131);10.鼎(二里岗H17:132);11.罐(二里岗H14:80);12.甑(二里岗H18:29);13.鼎(东下冯J2:22);14.罐(偃师商城H19:8);15.盆(二里头ⅥH10:2)

瓮 只见口部残片。孝民屯AHH301:10,敛口,唇外侧加厚,广肩(图五,6)。似小屯西地Ⅱ式瓮H50:3的口部(图五,11)。

缽 梅园庄出一件完整的钵,MH7:5,敛口,折肩、平底,腹饰刺纹与弦纹(图五,3),与宋窑H34:16D型缽形制相似,但纹饰不同(图五,8)。

大口尊 梅园庄出土一件残片,MT4 :23,敞口,束颈,折肩,肩部饰刺纹,口径大于肩径(图六,5),与宋窑第4组的大口尊T11⑥:131(图六,9)相近,只是纹饰不同。口径大于肩径的大口尊,见于二里岗下层二期,如H2甲:328。[28]

以上陶器形制比较表明,“梅园庄一期”的时间跨度较大,延续时间稍长。

再从地层关系看:

孝民屯T301⑤(叠压)→AH301

梅园庄T4 (叠压)→MH4(打破)→T4 (叠压)→MH7

结合这两组打破关系的有关单位所出陶器形式上的差异,我们将梅园庄一期区分为早、晚二段。早段,以梅园庄MH7、孝民屯AH301为代表,出卷沿束颈深腹罐、折肩盆、浅腹盆、小钵、平口瓮,这些器物与小屯西地H49、H50所出的同类器相似,缽与浅腹盆又接近宋窑第3组之器形,其时代约在先商晚期。晚段,以梅园庄T4 、MH4、孝民屯T301③、④、⑤、T302④为代表,所出的折肩浅腹鼎、圜底深腹罐、甑、深腹盆、大口尊,与二里岗下层二段、宋窑第4、5组、偃师商城第三段、二里头四期、东下冯五期同类器接近,估计其时代已属商代早期。

最后,还应当提到的是,1973年小屯南地T12、T23第⑤层、T22第⑤、层,T42第⑥层出土了一些商文化陶片,笔者曾认为“与梅园庄一期文化近似,估计时代与之相当”[29]。经过近年来的思考,认识到这一说法不大确切。小屯南地所出的商代陶片共90片,较破碎,属罐、盆、瓮片。罐的口沿多有绳切纹组成的花边,盆或罐的腹部有鸡冠形耳,与小屯西H49、H50所出的陶片风格相近。其时代与小屯西地H49、H50及“梅园庄一期”早段相当,属先商晚期。


[1]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河南淇县宋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10集,1996年。

[2] 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等:《河北省永年县何庄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2年第4期。

[3] 李伯谦:《夏文化与先商文化关系探讨》,《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

[4]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新乡潞王坟商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1期。

[5] 刘绪:《论卫怀地区的夏商文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6] 李伯谦:《夏文化与先商文化关系探讨》,《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

[7]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界段营发掘报告》,《考古》1974年第6期。

[8] 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58页。

[9] 宋豫秦:《夏商周三种考古学文化交汇地域浅谈》,《中原文物》1992年第1期。

[10] 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59页。

[11] 这是杨锡璋先生提供的资料。

[12] 在《磁县夏七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称该器为Ⅱ式罐,从发表的线图看,可称为瓮。

[13] A.李伯谦:《夏文化与先商文化关系探讨》,《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58页。B.张立东:《论辉卫文化》,《考古学集刊》10集,1996年。

[14]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河南淇县宋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10集,1996年。张立东:《论辉卫文化》,《考古学集刊》10集,1996年。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1982年秋偃师二里头遗址九区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2期),定H30:1鬲为二里头二期,高天麟的《二里头文化陶鬲管窥》(《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认为该鬲属二里头三期。

[1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洛达庙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9年第4期。

[17] 安金槐:《对于郑州南关外商代遗址分期的再认识》,《华夏考古》1989年第1期。

[18]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图叁,3。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128页。

[20] A.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B.李伯谦:《先商文化探索》,《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C.李维明:《安阳商文化陶器编年连缀》,《中原文物》1992年第1期。

[21] 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34页;B.张立东:《论辉卫文化》,《考古学集刊》10集,1996年;C.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页。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170、214页。

[23]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图叁,6。

[24] 刘忠伏、徐殿魁:《偃师商城的发掘与文化分期》,《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2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陶器集粹》,图版四三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陶器集粹》,图版二九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7] 安阳队资料。

[28]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图拾贰,1。

[2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3年小屯南地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9集,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