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序言
当在远东第一所高等学校——东方学院大楼内出席举行纪念碑揭幕活动时,我与本书的作者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进行了正式会面。在纪念碑上雕刻的斯拉夫名字中,有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首任所长、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东方学院毕业生М.И.斯拉德科夫斯基教授,东方学院著名教授、在研究俄国毗邻国家上开拓一些重要实践方向的奠基人:А.М.波兹德涅耶夫、А.В.鲁达科夫、Г.Ц.齐比科夫、П.П.施密特、В.Я.西迪赫梅诺夫等。
东方学院许多教授和毕业生的著述早已成为国内东方学的瑰宝,他们的名字也彪炳史册。他们不仅从事科学研究,而且也成为俄国与毗邻国家——中国、朝鲜与日本之间联系的纽带。东方学院,后来的远东国立大学东方系的学术流派,是人们公认的培养东方学家的中心之一。对于许多东方学家来说,有些时期与时代是残酷的……但他们留下的大量著述是无价的。虽然有些至今还完全不为我们当代人所知,但可喜的是他们不仅开辟了东方学的一些新方向,而且还为该领域的研究培养了一批接班人。侨民东方学家的成就可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专题。基于这些东方学家的研究,俄国难民得以适应陌生国家的环境,在中国东北开办了俄侨学校,翻译学也随之兴起。
“东方学”概念有着十分广泛的意义。它既是对远东国家的科学研究,也是对中国学家、日本学家、朝鲜学家和其他专门人才的培养。东方学是一门关于东方国家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经验、地理、民族、哲学等领域深奥理论知识的综合性科学。与此同时,东方学也关注在不同领域与东方国家发展关系的重大应用与实践经验、政治与商业建议。
恰恰是实践方面对远东东方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在19世纪末产生的社会团体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远东地域闭塞,当地的东方学家与欧俄的学术与教学机构联系极弱,导致了首都的专家在东方研究上明显弱于他们的远东同事。遗憾的是,这一不足在某种程度上直到今天还继续存在。
关于上述问题,我与本书作者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进行了交流。当时,我建议远东国立理工大学东方学院东方语言教研室主任、历史学博士А.А.西萨穆特迪诺夫教授撰写一部东方学远东学派史的著作。因为他出版了多部关于这个题目的著作,也多年持续在《远东问题》杂志上发表了相关主题论文。
А.А.西萨穆特迪诺夫教授著述的重要成就在于,他系统梳理了东方学院以及远东东方学的整体发展脉络,且在历史和地理上远远超出了俄国远东地域范畴。历史上,他对俄国驻北京传教士团、驻朝鲜传教士团、驻日本传教士团的东方研究给予了有价值的记录。地理上,他的著作对中国和日本俄国侨民的俄国东方学发展的历史也给予了鲜明的描绘和评价。作者在国外档案馆中的拓荒式资料收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事多年东方学史研究的本书作者曾造访多国。国外提供的用于学术研究的基金允许А.А.西萨穆特迪诺夫教授对被侨民从远东带走的出版物进行综合整理,并收集大量私人收藏品。把数量众多的新资料用于学术研究,赋予了本书极为特殊的价值。本书因带有概述性质,所以没有覆盖远东东方学的所有成就。因此,作者认为通过附录——著名东方学家的生平来扩充一些篇章的内容是有必要的。附录远东东方学名人的简明生平辞典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М.Л.季塔连科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