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中国的发展 世界的机遇[1]
2021年7月9日,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在北京出席基辛格秘密访华50周年纪念活动并致辞。王岐山说,50年前,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促成了之后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体现了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的非凡政治智慧和高超外交艺术,翻开了中美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崭新一页,深刻改变了历史。50年来,中美关系历经起伏但不断前行,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利益,也有力促进了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2]王岐山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美两国应成为共同发展的伙伴。当前中美关系正处在关键时刻,双方要按照两国元首除夕通话精神,坚守原则、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尊重彼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分歧摩擦,平衡解决彼此关切;着眼新形势新变化,不断拓展共同利益;持续加强人文交流,夯实两国民心基础。美国最大的挑战不是中国,而在美国自身,美对华战略要避免形成误导、误判之间的恶性循环。只要秉持全人类命运与共的理念,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就不会根本对立、不可调和,就能找到一条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道路。[3]
人类历史是世界各民族、各文明由封闭分散逐渐走向开放统一的过程,世界不是闭塞的而是开放的,人类不是隔绝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近代以来,一轮又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使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联系、交往日益密切,“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
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建交40多年了,风风雨雨,能越过坎坷向前走,还是因为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5]中美两国应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互不干涉内政和内部事务,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两国关系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这既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期待。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4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腾飞的重要“法宝”。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6]。近年来,中国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在保持本国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世界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国对外开放升至新高度。首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不断缩短。2017年至2020年,中国连续四年修订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分别由93项、122项减至33项、30项,[7]在金融、汽车等行业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提振了外商投资信心。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提高了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开放水平,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肯定。其次,对外自贸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谈判实现新的重大突破。2020年11月15日,中国作为重要参与者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涵盖东盟10国和区域5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全球最大自贸区诞生。在全球贸易体系新一轮重构中,RCEP是中国构建全球高质量自贸网络的重要基石,它的签署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经贸合作产生深远影响。
在世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世界贸易和投资大幅下滑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经济和对外合作逆势上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测,2020年世界经济将下降4.4%。而根据最新公布数据,中国GDP增长了2.3%,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连续下滑背景下,2017年至2019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达到1363亿美元、1383亿美元、141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2020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再次超过1400亿美元,并创历史新高,而全球FDI预计下滑40%。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0年中国对外贸易实现正增长,比上年增长1.9%。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强劲“逆风”中保持和扩大了与各国的互利合作,实属不易。中国以实际行动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贡献力量。[8]
2020年11月,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如期举办这一全球贸易盛会,体现了中国同世界分享市场机遇、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真诚愿望。经过三年的发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经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四大平台,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世界能够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深切感受到中国扩大开放的诚意和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信心。
习近平主席在进博会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预计未来10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9]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和不断扩大的市场,受到各国企业界高度青睐,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扩大对华经贸合作视为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多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30%以上,成为处在艰难困顿中的世界经济的一抹亮色。当前,中国已经成为10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并成为重要对外投资国。[10]尤其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强化与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持续扩大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展现出巨大韧性,为各国稳定经济、保障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健康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成为新的合作亮点。
面对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蔓延,中国对外开放非但没有止步,而且推出了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包括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稳步推动金融市场准入、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强化深圳和浦东的改革开放举措、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今天的中国早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我们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
中国将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同更多国家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机制,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依法保护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中国将继续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能够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中国要担负起促进发展的责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中国古人说:“适己而忘人者,人之所弃;克己而立人者,众之所戴。”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我们要推动各国加强发展合作、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升全球发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共同反对任何人搞技术封锁、科技鸿沟、发展脱钩,任何以阻挠他国发展、损害他国人民生活为要挟的政治操弄都是不得人心的,也终将是徒劳的。[11]
展望未来,中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格局中,中国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的基础将更加坚实。“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中国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中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将给各国带来更大机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获得更多认同。
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12]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让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为复杂多变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
据海关统计,2021年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4.7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2%,比2019年同期增长21.6%。其中,出口8.04万亿元,同比增长30.1%,比2019年同期增长23.6%;进口6.72万亿元,同比增长25.9%,比2019年同期增长19.2%;贸易顺差1.32万亿元,同比增加56.2%。[13]
截至2021年5月,中国已为受疫情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抗疫及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20亿美元援助,向15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为全球供应了2800多亿只口罩、34亿多件防护服、40多亿份检测试剂盒,向80多个有急需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向43个国家出口疫苗。[14]中国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总额超过13亿美元,是二十国集团成员中落实缓债金额最大的国家。[15]
中国全面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减贫目标。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宣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16]
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占世界人口近1/5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中国脱贫实践不仅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也提振了全世界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信心。
注释
[1]本文2021年7月12日发表于“学习强国”。
[2]《王岐山出席基辛格秘密访华50周年纪念活动》,载《人民日报》2021年7月10日,第1版。
[3]《王岐山出席基辛格秘密访华50周年纪念活动》,载《人民日报》2021年7月10日,第1版。
[4]《让历史的灯塔照亮未来——记习近平主席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载《人民日报》2015年5月11日,第2版。
[5]《李克强: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俱伤》,载新华网,
[6]习近平:《尊重网络主权 发扬伙伴精神 共同搭乘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载《人民日报》2017年12月4日,第1版。
[7]《2021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再缩减》,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2月28日,第3版。
[8]张茂荣:《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载中国网,
[9]《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载《人民日报》2020年11月5日,第2版。
[10]张茂荣:《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载中国网,
[11]《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年7月7日,第2版。
[1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第2版。
[13]《今年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28.2%》,载海关总署网站,
[14]《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人民观点)——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内在逻辑》,载《人民日报》2021年6月3日,第13版。
[15]《中国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贡献》,载中国经济网,
[16]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年2月26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