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袖珍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以止、定、静、安、虑、得为过程

《大学》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管理学著作。它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管理的要领,在修己,在安人,在时常调整。

怎样调整呢?视每一阶段内外环境的变迁,做好合理的决策,然后依据决策,来做合适的调整。可见阶段性调整十分必要,而决策更是管理的必要过程。这和近代决策论者指称的“管理的主要过程即决策”的看法相当接近。西蒙(H.A.Simon)甚至肯定管理就是决策,颇有见地。《大学》接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明白地指出决策的过程,即为止、定、静、安、虑、得。

管理讲求止于至善,所以每一阶段都需要知止,也就是知其所应当止的意思。止就是至善的所在,知止便是知道所应该采取的合理立场。管理的最高目标在安人,管理者的任何决策,都必须站在“实现安人”的基本目标,先找出令人不安的原因,再设法加以调整。管理者做决策之前,固然没有办法预知可以获得什么程度的安人,但是以正大光明为标准,拿正大做思考的出发点,一切为公不为私,应该是合理的选择。

决策时以正大为目标,便能有定,也就是意志有定向。所谓决策,其实就是为了达成安人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代替方案中,选择一定的方案。为了达成最终的安人目的,管理者还可以把它分割成若干中间目标。

例如企业管理站在正大光明的立场,以“股东的安”“员工的安”“顾客的安”以及“社会大众的安”为定向,即可再进一步,将这些中间目标细分为若干直接目的,分别从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取向,来探讨其利润、绩效、安全与责任。

依据决策者所秉持的定向,潜心研究相关的资讯,此时心不妄动,自然能静。当今资讯时代,必须慎防资讯泛滥。决策者如果缺乏定向,面对庞杂的资讯,势必不知如何是好而心慌意乱,无法潜心研究,也就是心常妄动,安静不下来,不知道如何选择正确、合用的资讯。定向有所偏差,心也静不下来,这也是一种警示的信号,必须自己妥为调整,务求心安,才知定向无误。

既能心不妄动而潜心研究,那么决定者无论坐、卧、行、立,都能够念兹在兹,深思熟虑各种资讯的必要性与正确性,所以能安。决策者心安,生活自然正常,不致因紧张不安而误判误导。同时决策者能安,必能思考精微详尽,面面俱到,而且无远弗届,这就是能虑的具体表现。这样精密、详尽的思虑,必然可以获得至佳至当、适时适机并能安人的良好决策,即为能得。

得的意思,是得其所止。获得合理的决策,当然能够在此一阶段中止于至善。然后再依据变数,寻找下一阶段的决策,以便做好阶段性的调整。

“止”可以看作目标,而“定”代表若干相关的假设。“静”才能寻觅出一些可代替性的方案,“安”是多方搜集有关的资料和资讯,“虑”表示分析和判断,于是得到合理的决策。整个止、定、静、安、虑、得的过程,和现代管理所揭示的决策程序完全相符合。

《大学》又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管理者获得合理的决策,则一切事物的本末终始,无不了然。这时可以按照先后缓急,来厘定计划,再顺序执行,并适时加以考核,调整误差,以寻求安人的管理效果。这样一路做下去,就合乎管理的道理了。

决策本身就是一种选择,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选出一项行动的途径。《大学》指出管理的最高目标为平天下。世界上的国家很多,强凌弱、众暴寡的情况,有目共睹,怎么能够平呢?任何一个国家,有心要平天下,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须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必须先修治好自己的身体;想要修治好自己的身体,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灵;想要端正自己的心灵,必须先诚实自心所发出的意念;想要诚实自心所发出的意念,必须先推极自己的知识;而想要推极自己的知识,那就必须研究一切事物的真理。由此可见,决策者的修己功夫,做得好不好,才是决策能不能安人的关键。

修、齐、治、平的顺序,一方面告诉我们决策必须以修己为起点,一步一步向外扩展,另一方面却希望我们决策应该具有宏大的国际观,从整个宇宙着眼,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警戒,拿平天下的理想,一步一步向内分析,才知道我们眼前必须做好什么样的调整,才能不影响到未来世界大同的远景。现代化的决策者,最好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点,以求止于至善。

决策者的国际观,应该以平天下为标的。看出现实的不平等,而尽力求其平等。用现代的话来说,平天下就是世界各国的国际地位平等。要做到这一步,各个国家必须尽力治理好各自的国家。平天下从治国入手,便是先治后平的道理。各个国家的治理方法有所不同,中国之所以能够五千年来一脉相承,历经风雨飘摇而始终不灭亡的原因,在于齐家的方式奠定了中国的基础。我们的齐家,是以孝友为根本原则,由家庭之中的父父、子子、夫夫、妇妇,推广到宗族之间,使我们平时可以不依赖政府而自己解决很多切身的问题,而遭遇天灾人祸时,也能够承受外来的压力,非但不被压迫而解体,反而常更为加强内部的团结。

这种独特的齐家方式,仍然以修己为起点。家中各人,如果修己做得好,能够各安其分、各守其责,家齐的理想,应该可以完成。由此推及家族,再来治国、平天下。具有这样的理念和修养,决策起来自然合理而不致发生偏差。止于至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顺利达成。现代人受西方影响,逐渐仅有夫妇关系而无父子关系;只有个人观念而无家族观念;重视法律而轻忽伦理,以致决策时偏重科学数据,却不能兼顾修齐治平的精神。就算决策正确,也不过是绩效良好,能不能安人,恐怕很少能够顾及。决策者有必要重新体验大学之道,把它当作决策系统来看待,一方面为自己的组织寻找可行的合理方案,另一方面也为世界大同尽一份力量。由单位的安到组织的安,并且推展到国家、世界的安。